要不是曹操故意放水,袁術小命早就丟在這場戰役裡了。
說來也是有趣,別看陶謙後世被黑成了老好人。
可在曹操的眼裡,陶謙的能力和威脅,卻是遠在袁術之上的。
打袁術的時候,曹操信心十足,揮灑自如,而打陶謙時,卻是託妻獻子,留下遺屬。
因此,曹操覺得自己麾下的精銳,對上一倍的劉軍應該能穩佔上風,兩倍的話勢均力敵,若是同等數量,那必然能輕鬆拿下。
而劉軍戰力,恐怕和袁紹軍相比還要差上一些,畢竟袁紹的對手可是北地猛虎公孫瓚啊。
“明年八萬,應足用矣,只是年內若是隻有四萬,恐難足用,屆時還需再增兵兩三萬人才行。”
曹操憂心忡忡的補充了一句,他也擔心今年袁紹和公孫瓚議和成功,說不定年底袁紹大軍就入河內了。
考慮到劉封父子一方在琅琊、任城、魯國還得分駐一部分兵力,若是四萬援軍裡面把這部分也算上了,那兵力差距可太大了。
對於曹操的請求,劉封考慮再三,也不敢給肯定的答覆。
“屆時小侄與家父儘量調節吧,必給叔父最大助力。”
如今袁紹的壓力實在太大,整整數十萬大軍啊。
官渡之戰袁紹中路就有十萬大軍,但不代表袁紹只有十萬大軍,這十萬精銳乃是袁紹戰勝公孫瓚後,在北地演武大整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精銳。
仔細看史料你會發現,袁紹在中前期的分兵戰中幾乎全敗,連顏良、文丑都戰死了。
可主力決戰時,袁紹依舊擁有十萬大軍,可謂是隨戰隨補,後備力量十分強大。
而一旦主力決戰,那倒黴的就變成曹操了,一改之前的百戰百勝,被袁紹正面擊敗,壓迫的苦不堪言。
只是有一個點相當弔詭,袁紹分兵百戰百敗,但他其實最終卻是輸在了抱團中路,不再分兵的決策上。
曹操分兵百戰百勝,可他最終勝利卻是勝在了中路抱團。
原因就是袁紹的分兵雖然一直兵敗,但卻有效的牽制住了曹操的精銳,使得曹操最核心的精銳武力疲於奔命,到處救火。
可袁紹分兵戰法一停止,曹操的精銳部曲可就騰出手來了,接下來倒黴的就是袁紹的後勤補給線了。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曹勝袁敗的核心就是烏巢之戰。
烏巢之戰的本質就是糧食。
而烏巢之戰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地位,恰恰是之前徐晃、史渙截擊韓猛的運糧隊。
正是這次成功的截糧行動,使得袁紹軍也陷入了缺糧的境地,隨後才有了烏巢一戰的致命絕殺。
曹操對袁紹是真的怕,袁紹的力量實在是太強了。
劉封知道這一點,所以才在保證自己戰略意圖的前提下,盡其所能的答應曹操的求援要求。
眼下已經與原時空中的局勢截然不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官渡之戰很大可能不會再有,主戰場反而可能會轉至河內。
劉封也會擔心曹老闆扛不住袁本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