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案是眾將商量之後,一起認可的。
此時的袁術軍還是相當融洽的,孫策、孫賁、吳景是一家人,彼此之間關係很是融洽。橋蕤從內心崇拜仰慕孫策,對他言聽計從。
有了這樣的氛圍和基礎,計劃自然相當好擬了。
孫策其實也是特別照顧了橋蕤,讓舅舅繞行最遠,也是最危險的北門,自己則負責西門,照應兩方,把地形最為開闊,又離大營最近的南門讓給了橋蕤。
橋蕤也不是傻子,對孫策很是感激。
當然,之所以只出動了兩萬人,孫賁八千精銳卻呆在大營裡觀戰接應,不是因為袁術軍愚蠢自大,輕視廣陵徐州軍,而是戰場就這麼大,只能擺開這些人了。
孫賁八千精銳如果加入戰場,很可能會使得戰場過於擁擠,調配不靈,反而影響了戰事,增加己方的傷亡。
除非孫賁這八千人放到城東,可就算如此,孫賁也最多隻能帶上兩三千人,因為城東有大片灘塗,無法列陣。
因此,袁術軍索性依舊維持圍三缺一的策略,把孫賁的部曲放在大營裡,保證營地的安全了。
袁術軍士氣不錯,想要先聲奪人,卻沒想到徐州軍這邊卻是求戰心切,士氣高昂。
面對袁術軍的全面攻勢,徐州軍這一方自然毫不畏懼,竟然選擇了直接出城迎戰。
隨著嘹亮的號角聲,徐州南門開啟,徐州軍以潘璋部為先導,緩緩出城。
最先出城的是太史慈所帶領的一百騎,這是搜刮了整個廣陵城內的戰馬才湊出來的騎兵部隊,也幸虧太史慈麾下擅長騎術,參加過騎兵演練計程車卒並不少,只是缺乏馬匹。
現在有了馬匹,倒是直接增加了即戰力。
太史慈所部出城之後自然不可能單獨發動攻擊,而是轉到一旁邊壓陣。
他們後面緊跟著徐盛的一千六百名長槍兵,這些長槍兵的裝備又更豪華了一些,每個人的左手上套著一面圓盾。
這面圓盾中有內外兩長一短三根綁帶,兩根長的綁帶分別從上部和下部繞過肩膀,在另外一邊的腋下捆綁束縛,而短的那一根,則是勒住手腕,固定盾牌的同時,也不影響雙手持槍。
這樣一來,長槍兵們左手就都多出了一面木盾,可以用來阻擋箭矢。
這一千六百名長槍兵,分列成四排,每一排都有四百人,同時,又分為四個小陣,每個陣型中間都留有一道兩三人寬的縫隙。
所有的長槍兵都豎舉著長槍,在最先出城的太史慈帶著騎兵壓陣之後,他們成了先鋒,一往無前的朝前走去。
在他們之後,出城的是趙雲的部曲,四千人分成兩撥,掩護中間長槍兵的側翼,保護他們脆弱的側翼。
再然後,就是潘璋和周泰兩個人所帶領的重甲步兵。
在戰前,周泰特地向劉封請戰,於是劉封索性將他塞給了潘璋,暫充潘璋的副手,分領一百五十名重甲步兵,作為開路先鋒。
周泰此時已經幫助徐州軍草建水軍,編制為兩千人,其中一千還只是水手,但劉備大手一揮,擢升周泰為水軍司馬,蔣欽為曲軍候。
這些重甲士們也不用走路,而是坐在牛車上,由輔兵幫忙照顧,等到需要他們破陣的時候,才會著甲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