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有反應的是碼頭上。
碼頭工人是涇河市集需要勞動力最多的地方,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此時柳木那裝模作樣發放新年年賞的活已經結束,有資格去領的都是管工一級,就憑那一個小小店鋪是放不下這麼多東西的。
所以柳木在店鋪發出的都是些小又貴重的物品,其餘的則是在碼頭大庫去領。
柳木與抱琴就坐在一處店鋪的頂層小包,正用望遠鏡看著碼頭的位置。
“涇陽蒼樹溝老木鄉趙家村的趙大、趙三、趙四、趙五、趙六、趙七、趙大、趙大……”管工唸到這裡開始罵人了:“你們這些個貨,也不知道起個大名,就你們村趙大就有七個,這他孃的怎麼算。”
既然是趙家村,那麼整個村子九成都是姓趙的。
而且長子都叫趙大郎,次子都叫趙二郎。或是叫小名,可這個小名更讓人頭疼,狗子,狗娃這類的名字僅這位管工處就有近百人。就這個名字的問題管工已經向上反應了多次,要求這些人必須起大名,否則不好管。
“一五五七六,一五五七七……”管工開始換叫法了,叫入冊時的編號。
這次倒是能分清了,這些碼頭工人樂呵呵的都圍在了自己的管工面前。
“看好了,郎君下了規矩,你們這些三等工配這幾樣。”
管工將物品擺在桌上。
一隻臉盆,兩只水杯,四塊香洗,兩條毛巾,兩雙鞋子,兩條肋條肉,一小袋白麵粉,一根蘿蔔,一棵白菜,幾根頭繩,一塊彩色的頭巾。
讓人眼熱的卻是臉盆、水杯、鞋子。
這臉盆與水杯都是大唐沒出現過的樣式,搪瓷的。
然後鞋子用的是上等麻編然後再混合了杜仲膠作的鞋底,然後是麻布鞋面,樣子完全就是後世的膠底布鞋的樣式。
那水杯上還印有字,雖然碼頭工人不認識,但圍觀人卻認識。上面寫著大唐武德九年新年,涇河碼頭年賞,然後是不同的吉利話,比如富貴、團圓等等。
碼頭工人們照這個樣子去領,這些人不識字,讓他們按照桌上的樣子去領就能認清,也知道自己能領多少。
“二等的,看好了,除了那些你們還多了這些物件。”管工又喊著,然後在另一張桌上開始擺。
用小鐵盒裝的香粉、一隻木殼的二寸大的小鏡子、然後是五寸大小的一隻方鐵盒內裝有女紅用的剪刀、針、線等。
這鐵盒在許多眼中比起那針、錢要值錢多了。
這是柳木還沒有真正完成規模量産的白鐵皮盒,事實就是雜鋼滲鉻,能達到初步防鏽的鐵盒。
二等工有人領了東西出來,立即就有人上前詢問:“轉手不。”
“不!”所有人都是統一的回答,絕對不轉手再賣出去,那怕是家裡還沒有娶婆娘的也絕對不會賣掉。
這些人不識字卻是知道,這東西絕對是讓媒婆們眼熱的好東西。
特別那針線盒,給自己相親可以提高幾個級別。更不用說那面小鏡子,尋常窮苦人家誰能買得起這個,這東西聽聞只有長安城的貴族才用起得,更是有錢買不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