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河湟》詩。
所謂河湟之地,就是青海和甘肅境內的黃河以及湟水流域,這裡水草豐美,盛産良駒,地裡位置非常重要。
守住河湟,才能保護河西走廊,保住河西走廊,才能溝通西域,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
毫不客氣說,河湟之地,關乎西北半壁江山的安全。
可惜的是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將駐守在河湟和河西走廊的人馬調走,全力對付安史之亂,結果就是吐蕃趁亂奪取了河湟。
杜牧在詩中提到,丞相元載和唐憲宗都想過收複河湟,卻沒有成功。後來的大唐王朝根本無力西顧,只有涼州歌舞,還在長安流傳不息。
此後幾百年,河湟故地都落到了吐蕃諸部的手裡。
一直綿延到如今,一個天賜良機出現了,一代梟雄唃廝囉死了,吐蕃各部分崩離析,他的兒子董氈無力維持青唐團結,正是我大宋進軍西北,收複隴右的絕佳時機!
……
作為皇家書院的特約講師,王寧安又一次登上了講臺,給所有學生講起了青唐的重要。
經過歐陽修的努力,皇家書院已經有了相當規模,從皇家小學開始,然後是皇家中學,在皇家中學之上,有皇家武學院,皇家數學院,皇家天文學院,皇家水利學院,皇家百工院。
這一次王寧安講課的地點是在皇家小學,有趣的是前來聽課的不只是小學生,還包括其他學院的所有人,尤其是武學院居多,還有不少有志進士的學子,也都跑來了。
學生最小的,比如狗牙兒和小太子,才六七歲,大的卻有三四十歲,都已經當爹了。
王寧安覺得國防就要從小教起,只有孩子都懂了,大人才會真正重視。
“我們大宋的都城在洛陽,要保護洛陽的安全,必須構築一條防禦體系,這就是生命線,要讓洛陽發展壯大,就必須打通所有商路,這就是發展線。”
“洛陽的生命線,向北,應該推到河套地區,也就是傳統的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也是秦代長城一線,向西南方向,必須佔據湟水谷地,這裡是整個高原最好的馬場,水草豐美,適合駐軍,擁有了湟水谷地,吐蕃的騎兵就沒法威脅西北的安全。要知道唐代安史之亂,吐蕃騎兵就曾經殺入長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洛陽的發展線,向東向南,都是在大宋境內,不需要多說。真正重要的是向西。一條絲綢之路,帶來漢唐兩代繁榮,打通西域商路,我們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戰馬,用我們的絲綢,換來重量相當的黃金白銀,香料珠寶。大家請看這裡,這就是西域的碎葉城,詩仙李白出生的地方。”
王寧安手指著地圖上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