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兩國的軍隊沒打起來,情況急轉直下,通訊船傳達的訊息表示上面的人甩鍋了,後續的事情交代理指揮官全權處置。既然是全權,代理指揮官自然是有選擇撤退的權利的。
不過有句話說的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代理指揮官看似可進可退,但其實能選的只有硬著頭皮上而已。
艦隊分成三家,假如就自己一隊撤退,回賽格伊斯自然也不用做人,最好是舉家搬遷。另外他手下指揮的也全是同盟會一級會員,其中有不少人等著這回行動升官的,這一撤得罪不少人,今後的路也不好走呢。
果然在接到通訊船訊息後幾分鐘裡,代理指揮官就透過艦隊頻道表示作戰繼續,算他欠大夥一個人情。
人情債有人喜歡有人沒興趣,但結果艦隊還是繼續行動,在數小時內完成了兩次連續跳躍,到達目標星域。
聯合艦隊完成跳躍,在艦隊移動速度還沒提升到正常水平前,由各艦隊中的偵查艦錢俶負擔起警戒任務,不好的訊息也很快就傳回。
有偵查艦攔截並解密了小段機械訊息,訊息顯示艦隊已經被觀察網路捕捉到,目標官方隨時會採取對策。
中小國家的地盤也就一到三個星系,禁不起折騰,大多數都會在邊境跳躍帶附近安排一些觀察器或雷達網,密度相比芙羅琳共和國低一點罷了。這種情況下大艦隊一到場就被發現早在預料中,艦隊越大、越集中,各種指標都會表現出更多的人工造物跡象,尤其加速過程中輻射表徵會非常明顯。
如果按早先的劇本,這會兒兩國打的正歡實,就算能調撥軍力,了不起也就是豆丁大小的艦隊來支援,可現在雙方沒打起來,就有可能有一方做出妥協將艦隊調回,甚至可能因賽格伊斯其他聯合艦隊出現在別的點導致雙方臨時停止談判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後一種不需要做出妥協會縮短主力艦隊反應時間。而同盟會聯合艦隊到達目標設施還有四個小時以上的行程,由於目標是科技成果,到達後還有臨時佔領、破譯或裝置剝離等人工工作需要不少時間,後續如何實在有點難說。
代理指揮官史蒂夫倒也沒有一邊接近目標一邊乾等,而是徵調艦隊中近半數機動力或隱身能力較好的偵查艦,向兩國戰線星域所在方向移動,做大面積的前出偵查。
根據之前通訊船的訊息,雙方仍有兩成的艦隊保留,這部分按帝國與聯邦那邊的常規,就是用於境內巡邏警戒的,所以被徵調的這批偵查艦肯定會被消滅掉部分。當然由於偵查艦在放棄武器系統後偵查裝置哪怕對比輕型護衛艦都有顯著優勢,加上偵查陣列等放出式的外延裝置,這點時間裡哪怕消滅一半都是不現實的,總之這批偵查艦就是冒著風險去獲取第一手回援情報的,聯合艦隊的大款多,也不在乎人均最多一艘偵查艦的額外損失。
偵查艦的事情上,潘文佔了個小便宜,因為黃金號的偵查艦子艦都是定製的無人型,它沒辦法離開主艦隊太遠做全自動偵查,所以不需要派出去冒險。
不過佔了便宜也得吃虧,因為沒有支出有風險的偵查部隊,潘文的艦隊立刻以高票數被安排到主力艦群位置!
聯合艦隊執行的是對固定天體的任務,在機動過程完結時會有個變更陣型的動作,對付天體的陣型都是立體凹面或凹面X型等等,主力艦群在分擔艦隊傷害方面的風險並不會大多少,只是需要負擔登陸部隊投放的任務。潘文的艦隊中有超限機甲組,這種微型化的巡邏艦級武器跟具有攔截系統的戰艦正面對抗或許潘文還不捨得,但是它們由於體型的關係破壞內部防禦體系簡直不要太厲害,為了能快點結束事情降低被官方主力艦隊打擊的風險,投票時潘文一點反對的意思都沒,倒是另外兩個被安排在主力艦群位置的傢伙直翻白眼明顯不爽。
他們的不爽潘文很理解,從價值上看,一艘偵查艦的價值和一個陸戰隊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陸戰隊是艦隊中風險最高的職業,簽約金、年薪比正常技師高一半以上就不提了,在太空環境投放陸戰隊,每人的動力裝甲、武器都不能少,想降低傷亡投放機甲是必然的,這些全都是錢,而且陸戰隊不是丟一二十人上去就行,目標是惑星級研究基地,進去個一兩百人連影子都看不到,只能是有多少陸戰隊往裡面丟多少。
這些烏七八糟的小事兒路上還有幾件,不提個人得失,從整個聯合艦隊的策略來看,代理指揮官史蒂夫做的不錯。
一眾同盟會高階會員懷著擔心一路靠近目標,路上只碰上一個本地偵查艦隊,面對規模龐大的聯合艦隊,偵查艦隊自然是遠遠的偵查到直接跑路了,從距離上判斷,他們甚至都沒來得及確定聯合艦隊所屬的陣營!
雖然賽格伊斯的名號暫時還沒暴露,不過接下來的時間裡被官方主力艦隊打擊的可能性似乎在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