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第二行動方案,開完碰頭會不到100小時,賽格伊斯的秘密行動聯合艦隊就已經到達了KT星團的第一站KT11,那個全是人造天體的小勢力混居地,此時正在進行的是分組作業。
按自身所屬的海盜團體來分組是很簡單的,分分鐘就能搞定,不過現在的行動涉及到同步作戰等問題,通訊的傳達與接收都需要另外安排。把這些應該在港口就處理完的事情拖到此處,除了時間本就較為緊迫,也能看出高層在這件事的保密方面還是很上心的,
星基交易友好同盟會的方面,假如按過往戰績為依據,潘文明顯具有優勢,不過他這一年來完全沒打理人際關係,代理指揮的權利由一名叫史蒂夫的傢伙攥著了。
對此潘文也沒什麼可表示異議的,首先,史蒂夫是委員會指定的人,興許會比在場的其他人瞭解更多內幕,背後捅刀子的行為,內幕往往比戰術更重要。此外,代理指揮的艦隊可全都是一級會員,同盟會的未來委員會成員,一個不好就會得罪一群人,各個都不好擺平,類似的麻煩事還是少湊上去為妙。
做完分組,分配好各艦隊資訊傳達點與進入戰區的大體時間範圍,各艦隊就開始進入跳躍程式。
這裡必須再進行一次說明,大銀河時代裡,除了基礎的本艦出力型的超空間跳躍方式,還有外部裝置輔助型,如同潘文的第一艘護衛艦,老早就功成身退的黑潮號一樣。本艦出力型的跳躍需要戰艦達到脫離速度,依據各種戰艦的航行正截面大小、用於開啟量子甬道的能量級數,其脫離航速需要達到光速6%到8%不等。而外部裝置輔助型,則僅需本艦出力型20%到50%航速即可完成超空間跳躍過程。
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好處,外部裝置輔助型需要的能源值較低,自然可以使用出力低的引擎以降低造艦、購買成本,同時在脫離的時間、航線長度上都會有優勢,非常適合海盜這樣打一槍換個地方的群體。本艦出力型多屬於主力型戰艦,因為量子甬道的啟動需要的能量是個天文數字,對引擎出力、能源儲備的要求都很高,一旦能以自身能源系統滿足要求,作戰時大出力引擎加能源儲備體系的綜合結果,能幫助戰艦維持長時間全火力射擊,而無需顧慮護盾恢復需要的能量。
聯合艦隊都是些大噸位艦隊,裡面這樣那樣的船數量都不少,要完成跳躍同步將在後面的幾十個小時裡由各艦隊代理指揮官做整合。
從KT11出去的這一站,還不是幾天後的戰區比鄰區域,同盟會這邊由於艦隊規模偏大,被丟了條更遠的路徑。從KT11出去,進行兩次跳躍,到達KT16待命,等接到作戰訊號後,還要做兩次連續跳躍才能進入戰區。
加入戰鬥的那一刻需要做連續跳躍雖然沒有明確的解釋,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卡特公國周邊與人類的主勢力區伊斯帝國、加布裡聯邦距離很遠,與MR星團之間連商人也已經沒多少往來,就算按星際公約它們是中立國,作為海盜的賽格伊斯聯軍也不能真的就把它們當成中立國來處理,謹慎總不會錯的。
數小時後同盟會艦隊到達待機預定點,其他艦隊閒下來的時候,代理指揮官的手下們開始忙活起來。
史蒂夫代理指揮官現在要面對的就是非制式軍隊的麻煩——念一圈都能讓人頭疼的艦船種類。
絕大多數海盜並不會像潘文一樣刻意去規劃艦隊的艦船型號,因為他是以“未來”的實力去規劃,一般而言只有某些全體行動中極為臃腫的大海盜才會去處理這方面的事,普通情況下它們仍然只購買價效比高的二手艦,無法照顧到型號統一的事情。
海盜的二手艦來源包括周邊地下渠道流透過去的退役艦、完整的戰艦戰利品、小船廠以各種裝置七拼八湊弄出來的仿製艦等等等等,在這種環境下,就算出來一千條戰艦每艘型號都不同也絲毫不用奇怪!
同盟會聯軍都是一級會員的艦隊,比起一般蝦兵蟹將也只是稍微好點,十六個人,共計一百七十餘艘護衛艦以上等級各型戰艦,總共有五十九個型號!
五十九個型號!這麼除下來,平均值好像也不到四個型號呢,看起來還不錯?
什麼不錯啊,以潘文家三型艦船中的胖墩號舉例,胖墩號代表的00863E級艦在整個聯軍中還有四艘,但是是分別屬於五個船主的!對了,潘文艦隊中所有的子艦包括偵查艦、導彈艦、炮艇等都是完全收納在機庫中,無需自行跳躍,所以不進入統計過程,但仍然要上報艦船規格給代理指揮官的團隊,可其他人艦隊裡還有收不進機庫的小船,這些都還沒計入五十九個型號中!
五十九型戰艦,其中不少型號都分屬於不同船主,想要同步完成跳躍排程起來就已經不是小問題,更頭疼的是戰前是要做兩次連續跳躍,之間還有個靜止再加速的過程,想要最終同步進入戰場提高全員生存率與作戰成功率,之間的計算量只能用天量來形容。
假如艦隊裡都是制式艦,其實計算的部分都可以由計算機完成,可是海盜家的艦船新舊程度差距很大,有的更是快有百歲之齡,憑空增加了許多需要人工評估的部分!
“不用我來頭疼真是太好了。”潘文在視訊通話中說了句慶幸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