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三……不,肥蟲君的首個低階蟲子雖然登陸了,但接下來也不是直接進入發展正軌,這隻低階蟲子很快就死了,原因是缺氧。
它的死亡對蟲群有著巨大的貢獻,遺體回收的過程中,平日不主動開口的娜塔莎出聲了:
“我主,它在死前吸收到了氧分子。”
唯一級的娜塔莎不是隻能用來指揮蟲群戰鬥,純精神體的她有著很多不可思議的能力,像現在,對遺體的死亡前狀態分析,她就具有遠比人類科技還高的效率。
吸收到了氧分子,但是最後仍然死掉了,說明地層加熱的過程中被岩石釋放出來的氣體沒有完全逸散,肥蟲君意識到眼前的流浪行星很可能具備恢復大氣層的能力。
在恆星系中這種推測是不成立的,兩千公里直徑的巖質星沒有強磁核心的情況下,氣體很快會因太陽風、行星間引力作用等各種原因逸散出去。而流浪行星的位置在冰區中,隔著按光年計算的距離,附近恆星的宇宙射線、太陽風、引力影響在這裡可以無視,流浪行星作為最近數千萬公里甚至更大範圍中唯一的大質量物體,當然就具備了吸附一切微粒的條件。
這個推測讓他改變了之前的打算,決定將這顆流浪行星當成基地開發。
前後兩種想法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簡單的物質利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浪費,蟲子的構成元素比例與石頭多少還是有差別的,同時蟲母也需額外花一些精華才能將可用部分轉為製造素材。而後者則要求首先重啟行星核心,以提供穩定的環境讓蟲群的底層蟲子們對原材料進行初步加工,如此一來決定生產力的就是底層蟲子的數量而不是幾個太空蟲母的消化能力。
當年真實世界裡的火星就經歷過這種重大改變,所以哪怕肥蟲君並不是天體專業,也知道怎麼重啟核心。
一邊讓穿梭戰蟲擴大打擊面尋找行星較為薄弱的地區,另一邊則開始製造“鑽頭”。
與一般的地殼鑽有所區別,重啟核心用的鑽頭有點像各種鑽井遊戲中的機械,不需要地面平臺,目標就是挖到中間啟動加熱程式。
為了確保一次成功,肥蟲君在鑽頭進化完成後,給它注入了一隻非成體太空蟲母的精華。
獲得巨量精華的鑽頭丟到地上就跟融豆腐一樣鑽進地殼,超強的輻射能激烈的為鑽頭頂端附近物質加熱,過快的加熱速度導致的不平衡反應造成巖體崩壞,讓鑽探進度變得很快,最初幾乎是以每天一百公里的速度向下。不過隨著地下壓力越來越高,岩層炸開都炸不出空隙,挖掘逐漸變成在熔融狀態的岩石中游泳,到達中心點花了近一個月。
比起鑽探過程,重啟核心反而容易的多,鑽頭進入加熱模式後保持兩千度以內溫度一百小時,當週邊數十公里都已經熔岩化,才在控制體死亡前直接釋放全部能量。也許是能量太大,又或者是行星太小太冷,最後的能量釋放產生的地震竟然把行星給撕開來一條長度超過一千公里,深度也達到兩百公里的裂隙,數天後當地震平靜下來,裂隙中已經佈滿熔岩。
隨著核心重啟,冰凍的岩石釋放氣體,短短的幾天裡行星表面就包裹了一層薄薄的大氣,只不過它非常稀薄,直到半個月後逐漸穩定時厚度還沒達到兩公里。但這對於蟲群已經夠用了,配合重啟週期中對蟲群做出的少許適應改進,它們已經能隨菌毯展開地面活動了。
剛剛重啟核心的行星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含量比穩定期要高很多,但是這對蟲群反而是福音,二氧化硫的溫室效果比二氧化碳好幾百倍,它的含量較高能讓行星表面很快進入適宜各種低階蟲子活動的溫度區間。
經過一番互相折騰,肥蟲君的蟲群也在流浪行星表面穩定下來,此時流浪行星的表面平均氣溫足有兩百度。
需要提及的是,因為氣壓太低,水的沸點不到四十度,為了不浪費這數量最大的資源,地面的低階蟲子們不得不長的更大隻並進化出堅固的外骨骼,讓體內形成高壓系統留住水分。從結構來講,此時的低階蟲子們已經十分接近蟲群中的太空種。
在改造流浪行星的幾十天裡,他已經從其他“大魔王”處得知自己所處的位置,根據他強記下的星圖要點,“大魔王”們為他提供了一份星圖密碼。
這種密碼與古代的間諜密碼和賬戶密碼都沒什麼關係,他更類似於檔案壓縮,以一種固定演算法將大量資訊壓縮到可以被人類記憶的程度,還原則是在娜塔莎的超級精神力幫助下完成的,還原後的星圖已經能表示最近二十個星系的精確時間位置。
拿到了星圖,肥蟲君才明白之前幾十次跳躍都沒到達正常星系,根本原因是蟲子的航道計算精度太低了,別看太空蟲母小的都有兩公里大小,可計算能力跟大小實在沒什麼關係,它們只能以小數點後最多五位數來計算,面對航道至少都是幾光年的超空間跳躍,產生幾千萬公里誤差那都算近的了。假如打起來以後每次遷移都發生類似事件,那自己的蟲群不就變成類似天災的偶爾才會出現的災害了?
對比蟲子們大都很低劣的計數能力,這份來自人類的星圖,位置標記使用的是AU(約1.5億公里),並精確到小數點後五位,相當於使用光年精確到小數點後十位!在這個精度下,每幾十個小時都有星系的座標數字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