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攔截精度的增強,戰機們在大中型戰艦的較量中越來越多的被充作偵查眼和對抗敵方戰機,而不是直接戰鬥工具。
然而真正時刻都把戰機放在外面偵查的,絕對是極少數,原因還是錢。
以一艘常規護衛艦服役30年為例,假設都在外航行,平均每月進行三到四次超空間跳躍,每三月遭遇一次中等烈度戰鬥。其服役期在燃料方面的消耗會達到四萬星幣以上,以中型護衛艦為平均水準,大概是護衛艦本身價值的三倍。
換到戰機身上就完全不同了,戰機雖然沒有超空間跳躍和護盾系統帶來的燃料負擔,可是它們用的小型引擎對量子燃料棒的利用率也差很多。受限於體積所能容納的結構複雜度,越小的引擎對燃料的能量利用率越低,現在市面上的量子燃料棒標準為每根(十公斤)含有10的13次方乘5焦耳能源,護衛艦引擎記錄最高的直接利用率為79%,巡邏艦最高僅為62%。
有一點與古代燃料不同,量子燃料的利用率,並不是指在燃燒或原子反應中提取的能量比,而是引擎運轉時能以最高效抽取的能量部分。意思就類似於從注水的海綿中吸水一般,引擎直接利用率決定了能極短的時間裡從海綿裡面抽多少水,剩下的慢慢抽還能再抽出一點兒,想抽乾淨,反正在戰艦這種平臺上是不可能的。戰鬥不等人,一旦引擎供應不上火力加護盾系統,剩下的就只有悲劇了。
至於戰機……
戰機能效是出廠時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只有兩個衡量資料,既燃料棒的直接利用率和最大利用率。阿萊伊III型為例,它的能效為8/26,也就是在提取燃料棒8%量子能源後,可以繼續提取到26%,在8%到26%的階段,引擎能發揮的功率會逐漸下降,就這,在戰機裡還算中等偏好的!
這種能量利用率,使得戰機在服役期間消耗掉自身價格數十上百倍的燃料就跟玩一樣。而且戰機玩剩下的燃料棒因為破壞了封口,裡面的東東會逐漸失去量子活躍特性,送回戰艦上也不能再重複利用,稍微不注意的在服役期消耗掉自身價格數百倍的燃料也不足為奇。
所以哪怕是潘文這樣不太在乎小錢的,購買重錘號時送了10架後也一直都沒再添置戰機,並且在戰鬥時間外也基本沒用過。對面這位還不知是何人的傢伙,竟然用戰機做常規偵查,足以見得是個大土豪!不然就是個能“變”錢的。
再發射的三架戰機上去後,形成五對三的局勢,又把對面的三架戰機給嚇跑了。
潘文又發出一條指令:“戰機部隊保持低密度陣型。”
隨著他的指令,戰機們追逐的同時擴散開呈弧形的排列,保持在能互相支援的情況下儘可能擴充套件偵測範圍,以避免仍然有靜止戰機成為漏網之魚。
原本潘文還想要停留在礦區的手術刀號開啟主動索敵模式,進一步引起敵人的騷亂以便這邊獲得更多有效資訊。可想一想,他又擔心勾引到其他方向可能存在的敵人,還是算了。
“BOSS,我們找到了,距離88萬,七艘艦船,對方的推進器反應較低,無法準確判斷型號。”
星圖上出現七個紅點,可惜沒有清楚的圖片,也不知道是什麼船。
考慮了一會兒,潘文覺得可以靠過去看一下。理由嘛,如果七艘船都是護衛艦,甚至只要其中三四艘是護衛艦,那派出戰機做常規偵查根本是白費錢的事,所以這應該是一支以巡邏艦為主的船隊。
那邊戰機還在互相追逐,對方逃跑的戰機已經增加到了四架,不過潘文這邊的戰機也追不了多久了。
“對方船隊有金屬反應,很可能是開啟機庫產生的。”
“哦?那就是說這是一堆巡邏艦了。”
“至少這一艘是。”戰術組的組長並不完全認同潘文的判斷。
各種戰鬥艦的結構都不盡相同,在機庫這方面,也是大艦船更佔便宜。大中型艦有一個類似於升降機功能的隔離區,在不需要投送千噸級以上物體……也就是炮艇以上子艦船的情況下,大中型艦的機庫大艙門是不會開啟的,只把同樣有隱形結構的隔離區向兩側伸出即可。隔離結構最初並不是為了反隱形而誕生的,它最早的功能,只是為了減低開關機庫產生的空氣、水氣損耗,一代代更新換代下才在開啟時有了反雷達能力。
小型艦船的機庫則一般為通透結構。倒不是工廠不知道隔離區的好處,然而小型艦船受自身體積限制,機庫為了能裝載更多型別大小不一的戰機,不得不取消額外的結構。這種結構即使進行反雷達塗裝也不會有什麼效果,總不能裡面什麼裝置、材料箱、工具都做成反雷達的不是。
“通知黑潮號,我們開始加速,看看對面什麼反應。”
星雲環境不利於追擊,能做些什麼,還是看對面的反應。
……
某船隊正在靠近的時候,另一邊的某艘艦上。
“老大,這法子貌似不那麼靠譜啊,人家都追到臉上了,還沒找到船。”一個魁梧的粗獷漢子說。
漢子是站在控制室裡,從人員分佈看這裡似乎沒有他的座位。
回答他的是金鷹公會藍眸黑髮的混血帥哥尹會長:“但是至少我們已經知道不遠的地方有敵人,說明方向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