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由華夏臺譯製部引進的美利堅科幻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出現在每週四晚的電視螢幕上。
這是第一次被引進到內地電視臺播出的美劇。
這套系列劇的風格嚴謹、古樸,與其它科幻電視劇相比,更接近科學事業的實際情況。
與後來的華麗大片相比,《大西洋底來的人》其實非常樸質。
由模擬訊號轉化的影象效果較差,甚至有些模糊不清。
除了糖堆般的“海鯨號”外,劇裡沒有什麼“高科技”的影子。
稍有一些特技,也無非是靠簡單模型、鏡頭分切、畫面剪接形成效果。
淡出淡入的場景剪輯,很有幾分原始感。
但是《大西洋底來的人》給華夏帶來的影響其實挺大的。
其中有兩件東西不能不提,一是蛤蟆鏡,二是飛盤。
麥克·哈里斯戴著一副太陽鏡,被時髦青年效仿,與喇叭褲、花襯衣、手提錄音機,一起成為1980年街頭青年的標配。
大家都叫它麥克鏡,也叫蛤蟆鏡,還有叫熊貓鏡的。
這種眼鏡鏡片大,顏色淺,擋風養目,防曬遮陽,鏡片左上角必須有一個不乾膠的商標,這個商標不能揭下去,因為代表了原裝正品。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人對美利堅的好奇心算是達到了一個高度。
能夠有機會去美利堅出差,那絕對是許多人都不想錯過,使勁爭取的事情。
首都汽車製造廠那邊意外的獲得了美利堅通用汽車的邀請函,對方承諾接待五人的考察團隊,提供機票、食宿等各種費用。
這麼好的考察機會,一機部那邊自然是有人盯上了。
“這個陳奇和江輝,把他們拿下來,首都汽車製造廠那邊留著鄭海明廠長就行,首都理工大學的朱建生教授也留下。”
“剩下的三個名額留給我們部裡面。”
這個時候出國,手續上是很麻煩的。
按照原本的計劃,這一次是一機部安排一名人員擔任團長,帶著鄭海明、朱建生、陳奇和江輝前往美利堅通用汽車考察。
但是這個名單在一機部內部負責出國的具體事務的辦公廳那邊,卻是卡住了。
“主任,如果這樣子的話,到時候首都汽車製造廠那邊會不會鬧呀?”
作為實際跑腿的辦事員,名額變化之後也是落不到他的頭上,所以其實他是不大想平生波折的。
奈何主任有吩咐,他也不敢不同意。
不過一些可能的風險他肯定是要先提出來,免得到時候讓他背鍋。
“鬧什麼鬧?通用汽車那邊之前的接觸,本來就是一機部主導的,首都汽車製造廠那邊也是屬於我們部管理的,他們連這點覺悟都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