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寺,自是立於龍門山。
此山險峻,寺廟高踞山巔,引眾生叩拜,因而此山也由寺得名。
江水環繞龍門山,登高望遠,可見浩渺水域接天連地,讓人心胸開闊。
為了方便世人觀景,在上山之路上,每隔不遠就會有一八角石亭。
石亭乃寺中僧人所建,每一座都代表著一尊佛像,形制古樸凝重,專為世人遮風避雨,用以彰顯佛家慈悲為懷。
山腰處,有一石碑。
上書:青龍入海,諸魔降服。
據聞龍門寺初成之際,此地水患嚴重,有諸多魔頭肆虐,是佛祖遣青龍入海,降服魔頭,這才造就了康原道這一方沃土。
而龍門寺傳承的功法,除了佛祖親傳的洗髓經外,就是龍象伏魔功、大威天龍拳。
枯榮聖僧更是明悟枯榮真意,成就先天,乃是天下頂尖人物之一。
因佛門大開方便之門,因而上山參拜之人極多,白日裡人流湧動、熙熙攘攘。
這,自是不合郭凡的性子。
傍晚時分,天色微暗。
這個時候,白日上山參拜之人已是紛紛下山,山道上空空蕩蕩。
郭凡一身玄色長衫,揹負雙手,施施然朝龍門寺而去。
此行,他獨自一人。
抱琴的武藝雖然不錯,但在龍門寺若是遇到了什麼,只會成為累贅。
更何況,她還有事要做。
風行無影施展,郭凡就如一縷青煙,無聲無息朝著山巔寺廟飄去。
不多時,肅穆鐘聲伴隨著僧人晚課誦經之音,已是清晰入耳。
郭凡停下身形,也不做掩飾,大步朝寺內行去。
他輕功驚人,身法更是高明,即使與僧人擦身而過,也不會引起察覺。
後院。
一個僧人的聲音讓他駐足。
“高施主,可是用完晚膳?”
“多謝本因大師出手相助,若不然天下之大,怕也沒有我們夫婦的藏身之地。”
燭光晃動,透過窗扇可見一人拱手施禮。
“阿彌陀佛。”
本因雙手合十,口誦佛號:“出家人慈悲為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更何況兩位施主往日裡積德行善,本就應有此報!”
“佛祖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