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王要派遣使節去迎接大漢使臣?”骨碌都的副將在聽到樓蘭王派來的人說了這些話之後,好生啞然,“還要我大軍遣人隨行?”
“大王是如此說的。”樓蘭王的來使道,“如此,可免貴軍上下生疑。”
副將不得不沉默了下來,隨即道:“你們先前不是已經派出過一隻軍隊了嗎?”
“先前是先前,現在是現在,不能一概而論。”使臣在心裡罵道那還不是你們又派了人出,要不然我們至於這樣折騰嗎?
“你先下去,我等且商議商議再答覆你。”副將陰沉著臉道。
“還請將軍快些,我王派遣去迎接漢使的人馬還在外面等著。如今天色已晚,耽擱不得。”樓蘭使臣道。
“知道了,下去吧!”
樓蘭王的使臣在軍營外等了好大一會兒,才得到骨碌都副將的答覆:“大軍駐紮此地乃是千里王軍令,沒有千里王的命令,我等不敢輕舉妄動。至於前去迎接漢使,還是你們自己去吧,我等恕不奉陪!”
“將軍可想清楚了?”樓蘭王使臣一陣納悶,他才不會相信匈奴人的話,要是真不能妄動,你們方才派人去作甚了?正是如此,使臣才實在是想不通這些匈奴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哪來那麼多廢話,再不走就將你扣下!”
“......”使臣。
在方才副將與眾將商議的時候,眾將一致認為,樓蘭王此舉定然別有用心。因為他們去接大漢的使臣,完全沒有必要帶著自己這些人去。至於這些使臣口口聲聲說樓蘭王是為了避免匈奴生疑,眾將一致認為這個理由相當不充分。樓蘭王做什麼事,憑什麼還得我們派人跟著?這算是什麼道理?
總而言之,樓蘭王現在的舉動是真正讓匈奴眾將生疑了。
“我等要是率軍跟隨他們前去,且不說他們是不是真的去迎接漢使——因為先前他們已經派人去迎接了,這批人會不會就是想將我們引誘出營,然後半路伏擊?而且,現在大營已經只有三千大軍,若是再分兵出去,樓蘭人來襲營該如何應對?”副將說這話的時候,眾將都是一臉深以為然的表情。
“那我們該當如何?”有人問道,“難道就讓他們跟著又去東邊威脅我們方才出營的軍士,而我們卻不做理會?萬一他們將大王和前面出營的弟兄夾擊了怎麼辦?”
“我們雖然明裡不派人,但卻可以暗地裡派人遠遠跟著那些樓蘭人。”副將很有智慧的說道,“現在已經入夜,只要出去跟蹤的弟兄小心一些,他們根本就發現不了我們。”
“高,副將此舉實在是高!”立馬有人讚歎道,“如此不僅可以讓我們從明處轉到暗處,掌握主動。而且還可以避免扦泥城裡的軍隊出來襲營,畢竟他們還以為我們答應兵力充足呢!”
“那好,就這麼定了!”
於是,在樓蘭王使臣帶著大隊百思不得其解的走了之後,在匈奴大營中,一隊騎兵口銜枚馬裹蹄出了大營,悄悄尾隨出去。這些騎兵很謹慎,只是讓遊騎暗暗跟著樓蘭王的那支隊伍,而主力則遠遠掉在後面。
...........................................................
今日正午的時候,秦城等人便已經到了扦泥城外十餘里的地方,眼看再走半步就要踏進扦泥城。領路的樓蘭官員都很高興,因為漢使到了,便意味著有人能夠與那些圍城的匈奴相抗衡了,而樓蘭國便會由先前為匈奴脅迫的尷尬局面,一舉成為兩國都爭取的物件。如此一來,兩國自然都得巴結樓蘭國,這對樓蘭國來說,無疑是擺譜兼打撈好處的機會。
這些淺顯的道理,自然是不難看出來的。
但是自打秦城和霍去病等人去觀察了一番匈奴大營之後,回來的時候卻告知大夥兒,讓眾人原路返回。
這讓帶路的樓蘭官員和嚮導很是不解,有官員人就問秦城:“大將軍,扦泥城就在眼前,只需要再走上一會兒就能到了。我王正翹首以待大將軍到來,想必已經備好了宴席等著為大將軍接風。此時大將軍為何要原路返回?莫非是看到匈奴大軍駐紮在城外,心生畏懼要臨陣退縮?”
面對樓蘭官員頗不客氣的激將法,秦城只是微笑道:“今日我等就不進城了,明日再進。”
話很簡單,意思很明確,但是態度不容置疑。
隨後,樓蘭官員還想說什麼,可是秦城已經不聽了。
樓蘭官員見秦城態度堅決,便只得道:“既然大將軍此時不想入城,我等也不好強求。不過我等既然到了城外,若是就這麼回去似有不妥,因而敝臣想派人進城稟報我王,也好讓我王知道大將軍明日就要進城。如此,也方便城中做好準備招待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