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朔元年河西大戰之後,大漢在河西新增武威、酒泉、張掖、郭煌等郡。大漢佔有這幾個郡,不僅使得大漢的版圖向西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套件,而且也開啟了大漢從此插足西域的歷史格局。而河西草原盡成大漢草場,也為漢軍軍馬的供應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元朔二年初,經過廷議,劉徹同意了秦城竇非等人提出的開闢商路,通商西域的建議,自此之後,大漢境內的富商大賈,開始滿載貨物奔走於河西,與西域諸國開始貿易。
秦城和竇非等人在上疏中提到:商者,國之大稅,商富則國富。今令中原大商與西域諸國通商,使絲綢、陶瓷等物通與西域,可獲十倍之利不止。而西域多珍寶,多良馬等物,可使大漢物資更富。物資富則又可促使商業發展,商業發展則稅收更巨......
因為元光六年劉徹下令,“稅商賈車船,令出算”,所以秦城和竇非等人的這道上疏,毫無壓力便打動了劉徹。如今大漢與匈奴之間的交戰已經陷於不死不休之地,正是需要錢糧的時候,能增加大漢的財政稅收又沒有什麼危害,劉徹自然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而對於劉徹來說,此時通商西域,絕對不僅僅是經濟行為那麼簡單。通商雖好,但其中隱藏的政治目的,才是真正打動劉徹的。
透過與西域諸國通商來加強彼此的交流聯絡,以達到互相友好孤立匈奴的目的,是劉徹最大的目的。
正是因為這個契機,南宮商得以重新組建在元光六年被劉徹裁掉的商會,透過官商聯合,主持西域通商大局。
由南工商出面組建商會,商會就不可能是單純的經濟集合體,其中的貓膩跟當初在上谷時候一樣,實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將情報隊隱藏在商隊中打探西域情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為此,南宮商還特意跑了一趟上谷,將在上谷的商會底子搬了不少過來,作為新建商會的班底,以此促進商會的儘快發展。
近三年以來,商會發展大體順利,與西域諸國的貿易已經走上正軌,且交易的貨物量越來越大,大漢民間的富商先後加入,大大壯大了商會的實力。
商業的發展,甚至使得西域的鄯善、小碗、胡狐等國在近兩年來先後遣使入漢,與大漢修好。
有鑑於此,劉徹將張騫從河朔地區調回,讓他作為最高負責人統領西域事務,負責與西域諸國的邦交。元朔四年初,張騫更是率領龐大的使節隊伍,再次出使西域。
不同於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艱難狼狽,這回張騫出使西域,不僅路途平坦的多,而且在西域諸國也受到了極大的優待。
早在元朔二年,因為要在朔方城建立漢軍出征西域的橋頭堡,劉徹就派遣了大將樂毅前往朔方城,主持一應事宜。
歷時兩年多,樂毅不負眾望,將朔方建立的井井有條,成果初顯,已經可以為數萬漢軍越境作戰,提供一定的後勤保障。
而大漢建設的邊城,並不僅僅是隻有朔方城一個!
河西大定之後,劉徹曾今將秦城和衛青叫到一起商議如何與匈奴決戰,那時劉徹曾今為漢軍描繪過一個戰略構想,當時劉徹說:“匈奴這些年雖然屢戰屢敗,但是畢竟國土廣袤,如今伊稚斜在趙信的建議下,更是遷徙匈奴部族於漠北,讓我大漢軍隊無法與之大戰。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我漢軍想要與之決戰,就不能傻著橫穿大漠遠行千里去漠北,而應該獨闢蹊徑!”
衛青見劉徹的眼神一直落在地圖的西邊,便試探著問道:“陛下可是想透過西域作文章?”
劉徹點頭道:“正是如此。朕思來想去,覺著要想一戰或者是一鼓作氣將匈奴打的沒有還手之力,定下這場與匈奴戰爭的格局,就不能讓大軍從長安帶糧草輜重,而應該在邊境線,建立一些後勤補給地點,將出徵線推向匈奴的國門!”
“如此,不僅大軍出征的糧草人力畜力耗費要大大減少,更是能夠大大提高我漢軍出征的突然性,有效性!”衛青接著振奮道。
秦城在一旁一直沒有說話,這並不是他不贊同劉徹和衛青的話,而是詫異於在自己熟悉的那段歷史中,劉徹並未採取這樣的戰略!
無疑,這樣的戰略構想雖然操作起來難度不小,但若是能夠施行,不說在河西和朔方建立的邊城能夠滿足十萬大軍出征的全部需要,即便是隻能滿足一半,那也是意義也將是十分巨大。
而此時,秦城卻知道,劉徹此舉,已經在實際上有了破解匈奴、淮南國等的合圍之勢的勢頭——雖然這個合圍之勢,只有秦城一人知道。
這件事情在劉徹提出來之後,便獲得了秦城和衛青的一致欽佩。當時劉徹就敲定了兩個邊城,一個便是朔方城,另一個則是酒泉郡的呂福。
朔方城秦城推舉了樂毅,衛青和劉徹都沒有意見,但是在敲定建設酒泉的大將時,卻遇到了困難。
畢竟酒泉地處遙遠,而且是新設的郡,其建設難度,要比朔方高出太多。
幾番權衡之後,最後三人同時想到了一人,並且大家都覺得,大漢境內,再沒有任何人能夠比這個人更合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