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日軍正休整的時候,我軍的資訊開始進行傳遞。由於現代化聯絡器具嚴重不足,資訊非常不暢通,地方到中央,再到各層地方,足足用了近3天的時間才傳達到位。再加上人員調動和部隊安排,硬是拖了1周的時間,直到9月中下旬,原本停留在山區的北上支隊除了留下一個營和一個總隊的兵力外,剩下的主力開始南下。
一週的時間,李清河則是滿滿的忙碌。隨著撫寧縣的解放,撫寧抗日根據地正式建立。在組織還沒有派人來這裡的時候,李清河拉著十幾個年輕人,再加上幾個老人開始正式搭起草臺子,準備唱歌了。
政府成立的3天,各種事情忙成了一鍋粥。因為沒有地委的人接管,李清河只能將軍政大權一肩挑,各種政治類事情、管理類事情還有經濟類事情全部都砸在他的頭上,讓他忙的焦頭爛額。從早到晚,全部都是在工作、工作、還是工作。
即使是這樣,他也用了3天的時間才完成了對城內各種資訊的整理,各大部門完成了基本的安排,各種事情才開始進入正軌。
後勤部門更忙。按照李清河的命令,劉老鼠帶領24總隊後勤部接管了原政府的後勤部門。一下子工作量上升了一個量級,讓劉老鼠忙的連軸轉。好幾天才解決了大多數的事情,可以放鬆下來。
暫時鬆下來的李清河還是趕緊抓部隊的戰術訓練,抓部隊的思想政治學習,用最快的速度提升戰士們的素質。白天看訓練,晚上講政治課。
李清河的政治課是戰士們最願意聽的課,李清河本人講課非常幽默活潑,經常和戰士們互動。而且李清河的政治課沒有任何的乾巴巴知識,而是將知識和現實進行充分結合,讓經歷過的戰士們更好的理解這些東西。
清晨體能訓練,上午佇列和戰術動作訓練,下午刺殺和射擊訓練,傍晚土工作業訓練,晚飯後學習。戰士們的生活非常有規律且充實,在這樣的訓練下,戰士們的水平開始快速提高,很快就有了相當不錯的水準。
哦,差點忘了說了,李清河在這次之後以老兵和經過考察後合格且自願加入我軍的俘虜為基幹,進行了一次大擴軍,編制發生巨大的調動。經過改動,第24總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1個火力中隊,1個工兵中隊,1個後勤中隊,1個戰地醫務班,1個總隊警衛班,1個新兵營(中隊級),全軍由350人上升到1500多人。
原偵察小隊解散,分散進各個大隊,以大隊為單位組建新偵察小隊。偵察小隊從所屬大隊成員中挑選組建,負責部隊的偵察、反偵察、滲透、反滲透的任務。
大隊下轄三個中隊和一個火力小隊。李清河本來想給大隊也配屬工兵和後勤的,但由於人數和裝備明顯不夠,再加上這種體制過於臃腫,在高素質人才暫時不充足的情況下,不適合現在的情況,還是放棄了這種想法。
經過從撫寧縣城軍火庫中繳獲的大批自動化武器,各個大隊下屬的火力小隊也基本有了23挺輕機槍的水準。雖然比鬼子實現了下班的機槍還是缺少不少,但已經具有相當的威脅性了。
不過,由於大量新兵擴充,部隊的戰鬥力還是有所下滑。李清河和劉老鼠多方計算後,將一批子彈撥給戰士們進行訓練。
撫寧城內的那個堆放廢棄軍火的軍火庫讓他狠狠的賺了一波,再加上根據地開闢之後工業成品的購買上限再次上提一大截,戰士們暫時不缺彈藥了。
即使刨除掉訓練的子彈,戰士們平均每挺機槍的子彈足足有日軍規定的3個基數之多,短期內這幫傢伙們只要認點真,就不用擔心子彈的問題。步槍手備彈倒是少些,達不到日軍的一個基數,但平均下來每人也是60發左右。
當然,李清河最重視的還是火炮。火炮的使用和保養,火炮的查表、校正射擊,步炮協同等一系列的炮兵戰術都在他的心頭流過。不過系統依舊沒有開放****和步兵炮彈的購買,李清河只能是咬咬牙,沒開放實彈射擊訓練,先用最開始找木匠打造的炮兵教具,教炮兵部隊各種基礎性技巧。
不過,走一步,要看三步。李清河必須要考慮到接下來的反圍剿,以及根據地失去之後如何活下來的問題。無論如何,未來的反圍剿鬥爭才是真正的關鍵。
不過好在三大工業已經全部解鎖,李清河還是可以鬆了一口氣。無論如何,他都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根據地被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