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泗水下游附近的下相。
晚秋初升的太陽正自東方冉冉升起,將光芒灑落在一處寬闊的宅邸。
項梁一人站在大院中,眉頭緊蹙,獨自望天發呆。
腳步聲自後方而來。
項纏走到其兄身後,寬慰道:“兄長沒必要這麼擔憂,子房智謀深遠,巧施妙計就將秦國皇帝和趙佗從膠東引到泗水來。他若出手,一定能夠命中,也必定能夠逃出秦人的追捕。且子房乃信義之士,他既然說過要掩護吾等項氏,那出手的時候,就會曝出自己的名號。”
“這樣一來,整個天下都知道刺殺武功侯趙佗者,乃是韓人張良,與我下相項氏沒有任何關係,此事絕不會牽連到我項氏的頭上,兄長寬心便是。”
“趙佗一死,我項氏大仇得報,伯父與大兄能心安瞑目,也能一抒我項氏被秦人欺壓數年的鬱氣,讓那秦國皇帝知道,六國之中非無男兒也!”
說著,項纏還自顧搖起了腦袋。
之前他因為暗助張良的事被項梁痛罵一頓,兄弟差點翻臉,讓他鬱悶了好幾天。
不過項纏也知道項梁之所以發怒,就是怕張良行事牽扯到項氏宗族,所以他特地前來寬慰和解釋。
項纏為什麼要幫助張良?
除了張良出身高貴,長得好看,說話好聽,又和他項纏志趣相投外,為項燕和項渠報仇,也是一個原因。
雖然說項燕和項渠都是在沙場之上戰敗,自刎身亡但擊敗他們兩人的都是秦將趙佗,項氏自然是要將這筆仇記在趙佗的身上。
更別說趙佗還攻破了壽春城,逼降楚王負芻,又南下擒抓了末代楚王熊啟,楚國的滅亡與他脫不了關係。
此乃國仇家恨是也。
張良怨恨秦人滅亡韓國,使得五世相韓的張氏從世代公卿之家淪為黔首之屬,故而立志復仇報國。
項纏也是同樣的心理。
昔日的項氏,是屈、景、昭之後的楚國大族,地位高貴,他項纏雖非項氏主脈,但也是自小錦衣玉食,出行車馬相隨,在楚國這一畝三分地也是響噹噹的貴族後代。
但隨著秦國滅楚,他們項氏為了保全宗族,向著秦軍稽首投降,一切都變了。
秦人雖然保留了他們項氏的宗族和宅邸,但項氏所有的封地都被秦人盡數剝奪,擁有的田宅也被收了大半。
這讓項氏從原本的下相頂級豪貴,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大型宗族,他們不僅每年都要向秦國官府繳稅納賦,而且面對那些來自關中的秦吏,還得點頭哈腰,就是一個縣上的秦吏,都能對他們項家人呼來喝去。
這樣的屈辱讓項纏如何能忍,所以張良一來,說起報仇的事情,立刻就勾起了項纏的同感,這就是他願意幫助張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