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季夏。
五萬秦軍士卒,在各級軍吏的指揮下,一個接一個踏上停泊在岸邊的船隻,開始渡江。
黑色的旗幟在江水上飄揚,數百艘由鍾離眛從附近徵集或是新近打造的船隻劃破浪濤,向著對面的江東之地駛去。
放眼望去真是舳艫數里,旌旗蔽空,頗有壯闊之感。
“江水,就是後世的長江啊。”
趙佗站在大船上,看著船下江水滔滔,四野茫茫,聯想到此番秦軍橫掃天下,飲馬江水的雄壯之舉,忽而心生感嘆,不由張口吟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
話到一半,趙佗突然臉色大變,立刻噤聲不語,眼皮直跳。
“將軍,你剛才說的話語頗有豪壯之氣,應有下句吧?”
身側,酈商好奇的詢問。這個年輕人自從被其兄長託付給趙佗後,便一直隨在趙佗身邊作為短兵侍從,也是趙將軍的親信之人,故而敢好奇開口。
趙佗尷尬一笑。
他不念下去,倒不是因為後面的詩中有三國人物亂入,而是趙佗突然想起其中一句。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大不吉!
大江寬闊,乃是天賜的屏障,整個華夏曆史上有不少南北對抗的時間段。
每當北方大軍南下,南人就會據江防守,時而會打出一些以少勝多的戰例。
趙佗作為正在率軍渡江的北軍統帥,陡然想起此事,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雖然此番江東已繳納降表,應無敵人相阻。
但臨江賦詩,乃是不祥之兆。
“吾當以孟德為戒耳。”
趙佗暗自警醒,面對酈商詢問,他哈哈一笑,說道:“忽而想到熊啟尚存,身上還有王命未復,便沒了興致。等待吾等擒殺熊啟,再渡江水回去時,臨江高歌,方才痛快淋漓啊。”
酈商欽佩道:“將軍常記使命在心,果真是忠直之人。”
趙佗乾笑一聲,話語一轉,問道:“江東使者所說熊啟殘暴,濫殺江東貴族,被吳人所逐而南遁,此事你認為如何?”
就在數日前,有吳人渡江北上,代表江東貴族向秦軍繳納降表,願意歸附秦國。
趙佗在驚訝江東怎麼不戰而降的時候,還得知了一個令他驚訝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