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立下承諾,趙佗便不會失信。
他向王賁稟報了此事。
王賁驚異之餘,對趙佗越發讚賞起來。
“前時殺人立威,以明軍法。如今撫卹士卒,以得軍心。恩威並施,賞罰信明之下,士卒豈會不效命作戰。此子雖是少年,但其治兵之法卻已經勝過大多數將領,如此下去,未來可期啊!”
王賁感嘆之後,對趙佗的舉措很支援,呼叫資源,為其湊夠了五千人的鞋履。
至於費用,當然還是得趙佗自掏腰包。
一雙普通的鞋履大概30錢左右,五千人便是150000錢,換成黃金約等於11鎰,這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可真是天文數字,想都不敢想。
所以軍中士卒才會因此震驚與感激,特別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卒,他們從軍那麼多年,皆是自備衣服鞋履上戰場,何曾見過有主將自掏錢財為士卒買鞋穿的。
那麼大的數字,又有多少將吏能夠捨得?
仗義疏財,愛兵如子。
這也是趙佗能贏得軍心的原因,他可不是空口許諾,而是真真切切的拿出了錢,將實物擺在了眾人眼前。
為士卒購買鞋履,表明了這位軍候對每一個兵卒都十分的關心,讓眾人能感受到他們的主帥並非是殘酷不盡人情,而是在那威嚴之中,尚有溫情存在。
這樣既秉公執法,又憐惜士卒的主將,誰不愛戴?
故此,當諸事完畢,趙佗奉命出征,率兵開出大營時。
迎風飄揚的戰旗下,五千兵卒盡皆士氣高昂。
一個個穿著新鞋,昂首挺胸,眼睛裡全是興奮的戰意。
趙佗滿意的點點頭。
軍心可用,這錢可沒白花。
離開之前,他站在高地上,回頭凝望那洪水中的孤城。
大梁。
趙佗知道,這大概是他最後一次看到大梁城的模樣了。要不了多久,那巍峨高大的城牆就會被大水泡的崩塌,這座中原雄城將在洪浪中變成一片廢墟。
他收回目光,踏上戰車,車輪滾滾而動,士卒開拔上路。
因為大梁東部百里內都是秦國控制的區域,所以趙佗並沒有再分兵為興軍、踵軍、分卒,只是命一部斥候在前方探路,他自率領大軍緩緩而行。
大梁以東,便是陳留,亦是軍候桓昭的駐守之地。
“軍候,城外那支兵馬的主將是趙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