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刀幫”。
名字源於他們的標誌性武器——一把鋒利的柴刀。
而其幫眾,年紀基本在十幾歲到二十歲之間,他們大多是潑皮、無賴,白日裡無所事事,黑夜中卻變成了街頭巷尾的噩夢。
這群人裝備簡陋:一把砍柴所用的柴刀、一塊磚頭,這就是行兇作惡的全部武器。
起初,柴刀幫只是一些無所事事的青年,為了生計遊走在大明律法邊緣,如搶劫小攤販、打架鬥毆等。
由於朝廷動盪,多項國策對地方的扶持和傾斜,使得地方衙門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建設上,無數的地方青年、中年投身於大明朝兩萬五千裡直道、十萬座學堂建設中,對這些零星的混亂沒有放在心上。
柴刀幫就此抓住了機會,拳打老弱,調戲民女,這本就是幫眾們的老本行。
於是乎,柴刀幫的勢力迅速膨脹,並在遵化州及其周邊地區建立起了多股勢力。
柴刀幫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而是開始對更大的目標下手。
遵化州沿街的店鋪,小攤販就成為了柴刀幫主要來錢之道,這些柴刀幫眾會成群結隊地出現在一街兩巷中。
對待商鋪還客氣點,一群人到店鋪裡,就隨便倚著、靠著,但凡有客人敢進店,就將柴刀拍出來,把客人嚇跑為止,逼迫掌櫃的交出保費。
而對待更貧賤的小攤販,柴刀幫就什麼客氣都沒有了,凡是拒絕交保費的,上去就是一頓毒打。
為了保全性命,小攤販們不得不屈服於柴刀幫的淫威之下,忍氣吞聲地繳納保費。
有不能忍者,上告到衙門,但柴刀幫能發展壯大,本就和衙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收到告狀,遵化州知縣便會派遣兩班衙役去抓人,但要不了多久,被抓的柴刀幫眾便會因證據不足而被放出來。
然後,對告狀者展開兇狠的報復,斷手斷腳都是正常的。
一次、兩次…次數多了,遵化州百姓便明白了這其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知道嚇住、唬住百姓的柴刀幫眾,囂張氣焰在不斷升高,慢慢地不再滿足於收保費,進而從事更快來錢的方式。
一賭,二娼。
天底下。
恐怕沒有這兩者來錢更快的手段了。
柴刀幫在遵化州及附近開設了大量賭坊、青樓。
以收到的保費,在賭坊中放給那些紅眼賭徒利子錢,十賭九騙一輸,就沒有贏或翻盤的機會,還不上欠賬,賭坊中人便會以賭徒妻、兒、女來抵債。
賭徒妻、女,被直接送到柴刀幫所開設的青樓,而兒呢,則在柴刀幫的嚇唬、引誘、蠱惑下,成了柴刀幫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