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寶鈔的防偽措施嚴重不足,加蓋鈔印等防偽方式,技術含量太低,偽造起來太過容易,大量偽鈔充斥市場,既嚴重影響了寶鈔的信譽,也嚴重影響了寶鈔的流通。
況且,在國朝建立時,中原剛經歷了元廷近百年的搜刮、洗劫,百姓手中根本沒有價值之物。
另外,太祖高皇帝的“重農抑商”制度,也使得商人諸業之最低者。
所以,在國朝初年市場規模較小,甚至是沒有市場,絕大多數百姓買賣,還是最古老的以物易物時,對貨幣的需求有限。
而寶鈔的過量發行導致了物重錢貴,進一步加劇了寶鈔的貶值。
最後一點失敗,便是白銀的衝擊。
禁海是太祖高皇帝時期的祖制不假,但兩百年來,朝廷的船隻、皇室的船隻、王公大族的船隻、晉徽潮等大商的船隻,從來沒有停止下海。
隨著世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白銀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其價值穩定,受到東、西方市場的廣泛認可。
朝廷的貿易,上層的走私,必定會影響底層百姓,寶鈔的貶值又使得大明朝百姓更傾向於使用白銀進行買賣、交易。
以上六點,是太祖高皇帝寶鈔失敗的大部分原因,但考慮到太祖高皇帝本身只是一個淮右布衣,腦子當中並沒有太多的文化、經濟知識,再加上當時百廢俱興,全天下用到錢財的地方太多,沉迷於印鈔的快樂,也不是不能理解。
時過境遷,朱厚熜認為,這些經驗教訓,似乎在嘉靖朝沒什麼。
先說準備金,世界大部分的金、銀等物都流入到了大明朝,而且,以倭島的佐渡金礦、石見銀山等大金山、大銀山挖出的金、銀還在持續流入大明朝當中。
發行量的問題,那更是不必擔心,大明朝金、銀等有重要價值的物品總價值,已經在大明朝現有經濟的總價值之上,只要不是一直印鈔,就不會出現問題。
金、銀、銅等金屬,哪怕是後世紙幣,甚而是虛擬貨幣那麼氾濫,都沒有禁止,黃金,始終是重要貨幣的代表。
至於說銀、銅,隨著礦產增加、製取簡單,不斷貶值,只能說是迴歸了金屬的真正價值。
銀,依然是貴重金屬,銅,依然是普通金屬,其性質並沒有發生變化。
防偽的問題,是所有貨幣都存在的問題,黃金、白銀、銅錢也都有假的,而在紙張上防偽,交給錦衣衛、工部,必然不會出現問題。
這兩年來,錦衣衛靠著大撒錢術,在國內外招收、吸納了無數有各種能力的工匠,對各行各業的技藝進行了改良,以至升級。
對大明朝諸多工匠之業影響很大,而這,最直接就影響到了工部,一個搞線報的,竟然還搞起工業了?
於是乎,在工部拿到“兩萬五千裡直道”、“十萬座學堂”兩項國策,有了豐裕錢財後,也起了比較心思。
在朝廷不知道的時候,錦衣衛、工部默默搞起了工業競賽,甭管是熱門還是冷門,只要是工匠之業,兩個衙門就要比一比。
紙幣防偽,錦衣衛、工部即將沒比較,但也絕對比較過與之相關的,退一萬步說,什麼都沒有,兩個衙門也能拉個班子比一比。
要是在錦衣衛、工部防偽下,還能偽造出來,這樣的人才,還偽造什麼假幣,兩個衙門都願意對其敞開大門,希望人才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