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裕王就給他開了眼了。
名義上,嚴嵩、徐階、嚴世蕃和半個朝廷文武都進入了裕王府麾下,但裕王,竟然完全控制不住這些悍臣?
任憑文官集團在朝廷內黨同伐異,任憑兩京一十三省官員彈劾高拱、張居正。
最關鍵的是,裕王不但沒有制止,反而在門戶之爭最激烈的時候,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景王在藩地王府裡滿肚子疑問,君不能馭臣,那當的是什麼君?
如果朝廷之中,全都是一家之言,那當的又是什麼皇帝?
果不其然。
父皇親自下場拉了偏架,逐了徐階、高拱、嚴世蕃出內閣,讓從頭到尾一言不發的張居正領了內閣次輔的實事。
更讓景王無法理解的,得到嚴嵩、徐階、嚴世蕃支援的裕王,卻根本不瞭解這些臣子,更不瞭解這些臣子私下的勾當,沒有警告、敲打不說,連起碼的規勸都沒有。
以致於生出了浙江新安江九縣決口,試圖毀堤淹田的震驚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大案。
嚴嵩、嚴世蕃死。
徐階午門訓子致仕。
裕王領銜群臣上疏有意逼宮。
這些所作所為,讓景王覺得頭皮發麻,都有些懷疑這三皇兄到底是不是與自己一父所生?
而父皇又同意了自己回京的奏請,那會兒,景王本以為這將是王者歸來。
但不想,人還沒到京城,就先傳出了張居正內閣上奏父皇全國選妃,新立皇后的旨意。
張居正內閣這是擺明了要跟他過不去啊!
秀女皆年少。
到時候選出個皇后,他和三皇兄喊一個少女為母后,光是心理的坎就過不去。
就更別說皇后再誕下皇嗣。
從古至今,唯有正宮所生才為嫡,裕王生母,哪怕到死也沒當過皇后,景王生母雖然尚在,但也不是皇后,而是靖妃。
可以說,一旦選立新皇后,皇后誕下皇嗣,那便是大明朝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