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船競帆東渡,其壯觀之象便是賈琮心中都不由升起了豪邁之感。
可惜無論是王子騰還是劉怡,都曾再三叮囑讓其不得登船隨行,只能目送薛、陳等五家武裝商船跟在天朝水師之後遠遠東去。
徵倭之戰在六月底進入了最後決戰,賈琮回到出雲城時,王子騰已經準備將中軍大營前移。
國朝的武勳將帥基本上都保持了立國時就有的傳統,很少坐鎮後方,從不會在安全舒適之地指揮作戰。
給我衝,與跟我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王子騰是個驕傲的人,哪怕李時遷又一次暴躁的警告他不宜太過操勞,可他依舊一意孤行,穿上了銀甲。
“監軍使賈琮,本帥命你坐鎮出雲城,總掌前軍後勤事……”
“節帥,末將身為監軍使,豈可留在後方?”
賈琮的反對在王子騰這根本就不好使,他直接擺手制止了賈琮的抱怨,再次鄭重叮囑道:“論作詩,我不如你。打仗,你不如我。在戰陣上,伱差你二哥遠矣!大軍作戰,光靠勇往無前不畏生死的豪情是不夠的,身為一軍之主帥,未勝先慮敗,這才是合格的主帥該做的。你,就是本帥敢將大軍全部壓上的底氣!”
王子騰的一番話,令賈琮無言可對。
事實上這也是王子騰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的安排,他謹慎了大半輩子,徵倭怕是他此生最後一次領兵作戰了。
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留賈琮在大後方,王子騰不但可以不需要考慮後勤線的安全,更可以在萬一出現的戰敗時,由賈琮這個善奇襲善守城的少年郎快速組織起第二道攻防線。
賈琮見中堂其餘將領皆無人反對,只能抱拳應諾,沉悶的退了回去。
王子騰在賈琮退下後,又一次下了第二道軍令。
“前軍先鋒劉怡!”
老二靖王劉怡站了出來,抱拳應道:“末將在!”
“爾領前軍三萬,出但馬藩,自北向南橫掃,將京都北側所有倭人盡數驅趕至京都城外,不得有誤!”
才給他三萬人馬?
劉怡雖是不情不願,不過中軍大帳裡可不是討價還價的地方,他只能抱拳領命,隨即退到一旁。
此時的王子騰,根本看不出他前些日子的虛弱。
一道道軍令從他口中發出,中堂裡的十餘位大小將帥紛紛應諾領命。
出雲城城門大開,中軍帥旗在親兵衛的護衛下緩緩出城。
王子騰在臨行前還專門將賈琮喊到了一旁,再三叮囑:“我去後,大軍的後方全權交予你處置。若勝,你便可向朝中要人,文官也好,武將也罷,皆由你安排。若我敗了,出雲城剩下的五萬人由你統領,要打要走,你自己看著辦。”
天朝往倭島前前後後派來了近十八萬人馬,加上高麗的僕從軍,共計二十五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