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是風流名士,是因為這傢伙在這種寒冬臘月,他竟然還捏著一把摺扇,也不怕扇起風來把他凍成冰棒兒。他今天沒有穿官服,而是穿著一身士子常服,一套錦袍外罩狐皮大衣。
大概過了半盞熱茶的功夫,杜文煥實在是急得不行,只好向前俯身說道:“崔大人,剛才接到飛鴿傳書,殺手榜排名第四的陳鴻泰大人竟然落荒而逃,大王鎮伏擊已經失敗。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崔應元放下茶杯,這才擺擺手嘆息一聲:“要說這個陳鴻泰,九千歲其實還是很看重的。當初被人砍掉了一隻右手,還是九千歲看在他忠誠老實,還有平時孝敬九千歲兢兢業業的份上才繼續收留,所以我這一次帶他出來立功。”
“杜總兵,你也不用著急。陳鴻泰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的計劃並沒有受到影響,因為那幫反賊沒有按時趕到風陵渡,我們的客人就不會在渡河的時候受到騷擾。哦,對了。巡撫大人,給九千歲建立生祠的事情,辦得怎麼樣了?”
張之厚趕緊收起了自己的名士派頭俯了俯身,然後低著腦袋:“崔大人放心,本官不敢忘記九千歲的恩情。已經撥出專款十萬兩專門修建,本月底就能夠拈香上供,祝願九千歲福如東海,萬年長青!”
“這個,這個礦稅使那邊的賬目都看清楚沒有啊?”崔應元又把茶杯給端了起來:“九千歲可關心著呢,我們在下面辦差,誰也不能耽誤啊。”
張之厚飛快地從袍袖裡面摸出三張金色拜帖遞上去:“都已經查清楚了,請崔大人審驗。”
“嗨,張巡撫客氣了。我們都是兄弟,沒有必要來這一套啊。”崔應元首先把第一張拜帖收進去,然後才說道:“九千歲的這一份,其實還有些講究啊。潼關這裡年年鬧災,當地每年能夠有個七八萬兩的稅入,那就是很大的政績。像現在這樣弄出來六十萬兩,明年朝廷加稅又怎麼辦呢?”
“崔大人教訓得是!”張之厚嚇得趕緊站起身來:“這都是下面的人辦事不牢靠,本官這就吩咐下去,九千歲的帖子上再增加五十五萬兩,潼關這裡無所謂,留下五萬兩就足夠了。”
點點頭,崔應元把兩張帖子扔了下來:“關於北面的事兒,只要沒有大的波動就行了。耶裡察臺渡河沒有啊?人家對九千歲可是很尊重的,我們也要留心一些才好。”
杜文煥看見張之厚的事情了結,這才站起身來躬身說道:“崔大人,末將接到報告,北方的那些人所圖非小,河套地區已經部署重兵,延安府、黃花峪只怕不保啊。末將這裡需要準備嗎?”
“杜總兵!”崔應元突然一拍茶几:“你既然拜倒九千歲門下,那就應該明白。如果沒有變化,九千歲就永遠是九千歲!如果九千歲不能更進一步,我們還能更進一步嗎?”
“是是是!”杜文煥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耶裡察臺已經渡河進入風陵渡北上,西涼馬幫的人被三百官軍的弩箭兵擋在南頭溝,目前已經無法前進半步。”
崔應元笑道:“這不就行了嗎?該我們做的都已經做了,送耶裡察臺過河之後,我們和北方協議的承諾就完成了。至於今後出了什麼事情,和我們沒有關係。張巡撫、杜總兵,你們這次辦得很好,我會如實向九千歲稟報,你們就等著九千歲的誇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