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屋企的失蹤只是在府衙內興起片刻的慌亂,然後,整個府衙守軍的調配權便都被府衙中一人拿到手裡。
這人自然不是別人,而是開封府府尹兼任南京路總管的薛社。
元屋企失蹤,他便是整個開封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即便之前不是軍中將領,也該由他接元屋企的班。
在各軍斥候相繼到達府衙以後,薛社漸漸對開封府內情況掌握了大概。這點,他絕對比文起等人都還要清楚。
這樣亂哄哄的場景裡,被摻和進裡面的文起等人是不可能完全弄得清楚局勢的。只有薛社這樣的“局外人”,才能看得分明。
他能夠從元軍各軍的稟報中知道雙方將士的動向。
自然而然,也就會為這些“動向”,而對下面的元軍發號施令。
元屋企走了,帥印等信物卻都還在房間裡。薛社並不介意暫且用這些信物發號施令,這能免去不少麻煩。
在他的調動下,各城區的元軍都不再如同無頭蒼蠅,只知道窮追猛打。那些比較散亂的部隊也都逐漸被整合起來,形成戰鬥力。
這當然讓得天英軍還有天富軍的形勢都越來越不妙起來。
集結城東區、城西區的力量,分別對付他們兩軍,這中間的兵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畢竟打到現在,天英、天富兩軍的兵力都遠遠不足兩千之眾了。而城東、城西區的元軍,少說也是有上萬人的。
算上雜牌,甚至可能有兩萬。
也就是天滿軍早早的跑出城去,要不然這會兒處境只怕和天英、天富兩軍不會有什麼差別。
未時。
形勢更加惡化。
在薛社的調動下,北城區的許多元軍由城北區趕往內城。
他們的目標相當的明確,那便是被圍在太廟,現在還在奮勇突圍的天罡軍等軍。
在東城區、西城區的天英軍、天富軍自身難保,朱雀門處天立、天滿兩軍也構不成太大威脅。將開封府內局面看清楚個大概的薛社不出意外想要先把天罡軍、天平軍還有臨安府守備軍、廬州府守備軍這股最大的宋軍給吞下來。
在他想來,只要先將這股宋軍吞掉,然後再吞掉東城、西城以及朱雀門的那些殘餘宋軍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