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兵力較之大元仍舊弱小,宋帝不給他們在軍中擔任要職,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更何況,有些將領擔任的還是正職。這已經算是極為不錯了。
要知道,同宋碧濤同時投誠的副先鋒大將鄧葉舟,也只是封為天滿軍中的千夫長而已。
不,現在應該說是團長。
趙洞庭在擢升將領們的同時,也對軍中官職進行了徹底整改。
軍中不再以幾品官論,而是照搬了現在的軍銜制度過去。元帥為最高軍銜,其後,將官為上將、中將、少將,校官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為上尉、中尉、少尉。
趙洞庭已然在為將來的軍中大整改做著準備。
既然打算實施義務兵制度,那以後,少不得也會要施行士官制。
整個大宋,只有趙洞庭自己兼任天下兵馬總元帥,為元帥軍銜。
文天祥、張珏、蘇劉義三人為大將。
嶽鵬、蘇泉蕩、張紅偉等寥寥數人為中將。
其後,各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多為少將軍銜。而都虞候,更是以大校居多。
趙洞庭不想直接將各軍將領軍銜提升太高,因為那樣,他們將會沒有什麼奔頭。做皇帝和做老闆其實是差不多的,就是要讓下面的人有奔頭,有目標。沒有了奔頭和目標,那他們的心思就往別處去了。
軍銜改了,實權沒改。是以,軍中倒是欣然接受這種改制。
大宋初定短短兩月,趙洞庭以雷霆手段,算是初步將朝中、民間和軍中都劃理清楚。
從此,大宋軍政兩制的狀態更為明顯。文臣不為將官,而武將,則絕不插手地方管理。
當然,各地守備軍的長官除外。各地守備軍長官在地方上,遇到大事還是有投票表決權利的。
這大概算是現代常委會的雛形。
只是,現在廣南西路各地的守備軍都還沒有正式成立幾個。
兵員不足,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趙洞庭裁剪雷州軍,除去留下海康、徐聞、遂溪三縣的守備軍以外,將其餘雷州軍要麼卸甲歸田,要麼分配到其他軍中去,都遠遠沒有填補滿十七軍的空缺。哪裡還有人能調撥到各地守備軍裡面去?
在文天祥等人奉命建立守備軍的那刻起,趙洞庭就說了,徵兵的事情,只能依靠各位努力。
現在,連負責徵兵的兵部都幫不上什麼忙。因為,各路衙門都還沒有完全運轉起來。
百廢待舉的大宋,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這讓得連趙洞庭這個皇帝都是忙得不可開交。
又是新的一屆雷州花魁大會。
趙洞庭沒有時間去看。
但聽希逸說,這屆花魁大會並沒有太多出眾的女子。
整個天下,能有韻錦那般姿色的女子,到底還是罕見,不是每年都能冒出來。
趙洞庭聽到希逸彙報後,也不禁是想起韻錦。也不知道,她跟著君天放,現在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