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牢軍將士們的甲冑上都刻有“牢”字。臂章也不同,上面詳細的寫明瞭他們所屬的編制,如天牢軍第三團五營等等。
當然,更大的差別是天牢軍的纓盔是白色的纓子,而天慧軍的是淺綠色的。
這是為分辨兩軍,以避免兩軍聯合作戰時出現混亂的。
大宋三十六支禁軍,每支禁軍的纓盔纓子顏色各不相同。再有守備軍也是如此。
天牢軍總都統名為方振山,騎著蓋有輕甲的大馬走在大軍前頭。在他旁邊,是天牢軍中的諸位供奉。
方振山從軍尚且不過五年,但資歷卻並不低。他先是尋常士卒,其後以斬殺敵軍硬生生晉升到統帶的職位。
再之後,又屢立戰功,得以成為都統。再到總都統。
這樣的他當然不是尋常人。
說起來,方振山也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方文禮乃是原大宋陝西經略使。
方振山從小便受到其父薰陶,熟讀兵書。行軍用兵都頗有過人之處。
此時距離谷孰縣已是近在咫尺,方振山早已派遣斥候前去打探。
再往前行不多時,便有十騎向著大軍匆匆而來。
馬到軍前,十騎齊齊勒馬。
斥候十夫長對著方振山稟道:“稟總都統,我們已到城外進行過打探。谷孰縣內元軍已有準備,且兵員不在少數。”
國字臉,約莫四十來歲的方振山微微皺眉,“不在少數?可知具體是多少人?”
十夫長道:“城頭元軍密密麻麻,軍旗無數,城內怕是少說也得有上萬人。”
“嗯!”
方振山輕輕點頭,眉頭卻是皺得更緊,然後抬手道:“大軍止步,暫做休整!”
緊接著便帶著那些供奉們拍馬向著大軍後面跑去。
區區谷孰縣,可能人口都只有數千,不可能有上萬守軍的。這刻方振山當然知道,定然是歸德府的元軍趕來這裡佈防了。
而歸德府內元軍具體有多少人,他現在是不清楚的,也就沒法推測谷孰縣內到底有多少元軍鎮守。
他想著先去和天慧軍總都統商議商議,再做定奪。眼下蘇帥率軍離這谷孰已是不遠,這點他知道,若是谷孰縣內有著大股元軍駐紮,或許他們等待蘇泉蕩率軍過來以後再去進攻要更為合適得多。
很快他就到得天慧軍的前頭。
前面天牢軍停下腳步,這跟在後面的天慧軍自然也是跟著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