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探著頭看了兩眼,便笑了起來。
“誥書。”
誥者,上告下曰誥。
也意味著帝王對於臣子的命令。
顧名思義,所謂誥書,自然便是帝王對於臣子的命令之集合。
這本書是荀師走後,承平帝尚且在位之時,他主導編撰而成的,自然是再熟悉不過。
承平帝在位之時,除了延續先帝的治國理念之外,做的最大也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絕不是法家領袖於他在位之際成長起來。
也不是有心胸和魄力看著商一口氣宰了千餘位儒生,強勢推行法家。
承平帝最大的貢獻與心血,就在《誥書》,就在眼前。
《誥書》之中,有重大罪罰列舉,比如結黨亂政、抗糧抗拆、抗租等事——其實本來還應該有個誹謗皇帝。
只是開國皇帝王莽當初都不曾用過這個理由去懲治別人,最終被民間譽為聖王。
承平帝左思右想,在位成就超不過也就算了,這個是實在沒辦法。
但格局可不能再差了,於是就沒加上去。
啟志帝繼位後也是雄心勃勃,甚至還想翻轉一下夏朝的國策,所以也沒定下誹謗皇帝的罪名。
也就是說,如今的夏朝,普通人還是有資格對皇帝去評頭論足的,起碼不能用這個理由去抓人。
當然,誹謗在位的還好,要是真敢誹謗王莽或是承平帝,那是絕對不行的。
畢竟活的人還可以吵架、還嘴,死了那便是蓋棺定論,一切交給史書。
此時再非議,那可就是數典忘祖,而非誹謗皇帝了。
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
而《誥書》之中除了各種重大罪責之外,還有承平帝對於夏朝子民的殷切期盼。
包括但不限於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仁義道德、法家的額,遵紀守法。
倒不是到法家這裡就拉了胯了,實在是普通人真沒什麼好跟法家學的。
最低也得是個小吏,才能用到法家的理念吧?
再不然就得是違逆律法的時候了。
正常人想炫耀自己,可以說自己仁愛、說自己兼愛,也沒誰腦子抽了喝醉酒吹牛說自己遵紀守法吧?
哪怕是真得調查一下了。
說白了,承平帝的意思就是以此書,來指點夏朝子民們一些個人行為和道德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