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學宮。
自夏朝二十五年後,這場為坐而論道而準備的學宮並未因為那場盛會的結束而被廢棄,恰恰相反,它還在完成著自身的使命。
只是想要再找出如當初那場重量級盛會所引發的探討,那般龐大的思潮碰撞已經不太可能了。
但荀軻還留在這裡,成為了天下學宮的祭酒。
無數信奉其理念的學子不遠千里、萬里而來,追隨在他的門下修習。
追隨他的人,已經比墨者還要多了,已然成勢。
而為了將其和墨者區分開來,民間給了他們一個新的稱呼,儒。
荀軻的門徒,自稱儒生,而其自成一派的學說,合該稱之為儒家、儒學。
從夏朝二十五年到夏朝三十四年,又過去了九年的時間,儒家已可與墨家分庭抗禮,甚至在民間對其的支持者還要更多一些。
興辦私塾、學堂的好處,這些年已經彰顯了出來。
源源不斷的有學子投身入天下學宮,聆聽荀軻的教誨,這處學宮也在不斷的擴建之中,廣納天下之言。
顧擔完成了《神農百草經要》之後,便是來到了這裡,看一看荀軻如今走到了何等地步。
即便他一直對朝堂大事不算太過關心,可夏皇兩次派人聘請荀軻,皆被荀軻推拒之事可是遍傳朝野。
很多人都覺得,儒家已經能夠去跟墨家碰一碰了,連夏皇都是支援的,否則也不可能接連邀請。
如今距離上一次的邀請又過去了兩年,第三次,也該來了吧?
所有人都這麼想。
於是顧擔就來了。
又是這麼多年過去,他的神魂越發壯大,白蓮觀想圖中那朵三十六瓣的蓮花,第四瓣已是蠢蠢欲動,神識外放也足以籠罩方圓十丈大小。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實力其實也一直都在穩步增長,到了今日,已與當初不可同日而語。
只是本就已塵世無敵的武力,繼續提升也沒有什麼動用的機會,一些小的進境累加起來,讓他的底蘊不斷增加,卻還沒有增長到質變的時候。
如今正是韜光養晦,潛龍在淵之時。
但實力的提升,還是有顯而易見的好處的。
比如顧擔只需要用目光一掃,便能夠感受到旁人的氣血如何,便是宗師刻意隱藏也無濟於事。
顧擔只是在天下學宮略略轉悠了一圈,感受人體內氣血的渾厚程度,便找到了荀軻。
此時的荀軻,正端坐在書案之前,執筆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