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其思維與記憶的物質存在結構基礎。
是以神經細胞透過軸突與樹突發生相互聯絡並傳遞資訊之後,所形成的神經網路。
在這張複雜網路上的每一個神經突觸,大約都可以儲存4.7位元資訊。
而世界是動態變化的,人類也是動態變化的。
人腦神經網路中的神經細胞,不斷會有新的突觸形成,也會不斷有舊的突觸消失。
尤其人類在受到外界刺激之時,突觸形成和消失的數量便會驟然增加。
這些突觸通常只會存在數小時,而另外一些則會長時間存在,並有一定可能性固定下來形成新的神經線路。
當神經線路變化的足夠多後,由其構建的神經網路也會發生明顯變化。
於是,基於這張網路而存在的記憶、思維和意識,亦同樣會出現較大變化。
只有人腦的資訊儲存總量,基本會相對不變。
至於人類整個大腦的資訊儲存總量,也就是所謂的‘硬碟容量’,則約為910tb。
1tb,等於位元。
因此人類整腦的資訊可儲存總量,便為位元。
也就是,大約七萬八千億位元。
在此基礎上,人類在各種特定知識領域的可掌握概念,則約為十萬個。
這所謂的‘概念’可以是人物、事物、景象、文字、數字……等等。
譬如,頂尖的國際象棋大師,就能夠記憶並掌握約十萬局棋譜。
再比如,莎士比亞的詞彙量約為兩萬九千個,而這些單詞所能夠表達的含義,也恰好接近十萬個。
那麼,人類大腦的這種資訊儲存能力算不算大呢?
答案是,並不大。
相比起來,單鏈RNA病毒的資訊儲存密度,是每克兩億億位元。
也就是說僅僅一克單鏈RNA病毒,其資訊儲存總量,就赫然是人類那顆平均重達1500克大腦的兩千五百多倍。
而經歷過奈米神經元整腦改造的新人類,其大腦的微觀層面結構設計,就參照了單鏈RNA病毒,並且在此基礎上還做出了極大最佳化,將其資訊容量提升了接近四千倍。
所以新人類的機械大腦,哪怕僅僅一克的資訊儲存總容量,都將是舊人類大腦的一千萬倍。
只是一克便有如此巨大差距,而新人類大腦的普遍重量……是3000克,為舊人類腦重量平均數值的兩倍。
因此,哪怕不提那些轉職腦力工作的‘巨腦’型或‘多核’型的新人類精英。
僅僅一名最普通的新人類個體,其機械大腦的資訊儲存總量,都足以匹敵舊時代的數百億人類大腦。
與此同時,舊人類大腦總計算力大約為每秒數百上千萬億次,若再加上一定冗餘度的話,那麼便可粗略統算為每秒數千萬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