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陳靜興> 姜子牙垂釣之悟:閒話姜太公釣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姜子牙垂釣之悟:閒話姜太公釣魚 (1 / 2)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在中國,大約是婦孺皆知,老幼可說的通俗話語。

姜太公,姜姓。按照司馬遷的記述,姜太公的家世也是非常顯赫的,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即使算不風頭正旺的官後代,也算得上是日漸沒落的官後代。據說,姜太公可查證的遠祖,可以追溯到炎帝。姜太公是伯夷的後人,因為伯夷執掌四嶽有功,統治者就將呂地做了伯夷的封地,伯夷的後人們,為了紀念祖先、記住祖先的功業,就以“呂”為姓,姜太公作為伯夷的後人,也就有“以呂為氏”之說。

基於以上,關於姜太公的介紹,一般都是這樣:

姜太公就是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大家對於姜太公的熟知,除了以上“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句話;還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中對姜子牙的描寫刻畫;另外,姜子牙八十遇文王的勵志遭際,也是世人自我寬解、或者自我激勵的傳奇。

今天,不講姜太公的事功,不講姜太公的兵法,今天,就簡單說說姜太公釣魚這一件事情。

渭濱垂釣之前,姜子牙還不是“太公”,那時候,在眾人的眼中,他老人家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漁翁、樵夫之流。

因為不懂得生計之道,姜子牙年過七十仍然失意落魄,無業無田,躲在深山老林之中,靠撿拾野果充飢果腹、靠收集爛枝破葉生火取暖。

眾人都將姜子牙看作是普通漁樵之人,但是,大家不知道,這老人家,滿腹的錦繡,一肚子的文章。在這才華未曾施展的時候,姜子牙還只是一個書呆子,而且只是一個年老的書呆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先看看相關的傳說:

《封神演義》裡面說,姜子牙在七十歲的時候,娶了一個六十八歲的黃花閨女。因為姜子牙不善營生,在成婚之後,他三番五次創業,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多次創業失敗之後,姜子牙的老婆十分懷疑姜子牙的生存能力,非要鬧著和姜子牙離婚,姜子牙沒有辦法,只好簽署離婚協議書,把老婆送回孃家,自己一個人在社會上繼續晃盪。

看完了相關傳聞,再來看看姜子牙的釣魚,你就會相信我所說的“書呆子”不假了!

姜子牙躲到深山老林之後,全靠撿拾野果來對付飢餓。你想想,這野果總有撿完的時候,這野果也有撿不到的時候,更何況,光吃野果也不扛餓,肚子總會咕咕叫。

有那麼一天,姜子牙餓得實在是不行了,他看見人家都在渭河岸邊釣魚,而且,幾乎是所有的人都釣到了魚,只是數量多少有所分別。

姜子牙覺得,好久沒有開葷了,釣到魚之後,弄個烤魚吃吃,不但解饞,還可以長時間抵禦飢餓,這多好啊!

這麼一想,姜子牙便依樣畫起葫蘆來了。

可惜的是,這書呆子只知道學樣,他根本就沒有細想。他從沒釣過魚,哪裡知道這釣魚也有釣魚的玄機和奧妙在裡面。

這老書呆子找了一根直直的針做魚鉤,還美其名曰“直鉤”。他在所謂的“直鉤”上弄了一點線穿起來,又在這線上續了一條隨手扯來的繩子,再胡亂把這繩子拴在一根粗木棍上。他又隨意找了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將就著掛在魚鉤上,就這樣,他去釣魚了。

姜子牙還真是有耐心,他拿著自己的魚竿,端坐渭河岸邊,一釣就是三天三夜。可是,姜子牙釣魚的結果卻十分令人失望!三天三夜,姜子牙半條魚都沒有釣到,不要說魚,他甚至連一隻癩蛤蟆都沒有釣到。

三天三夜之後,姜子牙耐心漸失,他開始著起急來了。他著急地都有些生氣了。這麼斯文的讀書人,生氣是很少見的。這釣魚,還真讓他動了氣。

生氣歸生氣,這完全是姜子牙自己的事,那魚呢,還是在水裡自由自在地遊、自得其樂地遊,慢悠悠地遊、活潑潑地遊……

看著魚,老人家乾瞪眼,沒辦法。

這時,姜子牙只能拿自己撒氣:

他先是把自己的帽子摘下來,扔在地上,跑過去狠狠地踩了好幾腳;似乎一點都不解氣,他又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丟在地上,本來,他想去吐兩口唾沫的,可是,感覺洗衣服麻煩,他只能把口水吐在衣服旁邊的空地上。

幸好,這一場表演被一個姜子牙平日裡根本就看不起的農夫給瞧見了。農夫知道這個書呆子向來就有些鄙視莊稼人。原本,農夫笑笑也就過去了,但是,莊稼人厚道也善良,他看著老人家也挺可憐的,實在是不忍心這書呆子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折磨自己。農夫走過去,對姜子牙說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