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被遺忘》之所以會受到讀者們的追捧,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因為這篇文章寫透了《父親》當中那股暗藏洶湧的澎湃情感。
《父親》確實很難讀,比我讀過的幾乎所有都難讀,但它也是我讀過的所有中最好的。
它的好就在於對命運無情的深入刻畫,這就像是一道無解的題,就像老安挽留不住自己的樹葉,我們也抓不住溜走的時光。」
「最後那一幕充滿生命鮮豔色彩的綠,也許老安很快就不能再看到了,
他也會記不起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對老安而言,生命的意義已然變得雜亂無章,混沌的腦海再也沒有所謂清晰與正確。
剩下的,只有風燭殘年。
就如同他所說的,我感覺我的樹葉掉光了。」
文章中的許多段落情感豐沛到氾濫,絲毫沒有文學評論的理性,卻出人意料的打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
《我們終將被遺忘》這篇文章說出了許多讀過的讀者的心聲。
也將許多在閱讀之初被勸退的讀者挽留了下來,還把許多之前被口碑嚇住的潛在讀者拉了過來。
效果可謂超群拔類,比幾十篇專業文學評論加在一起的用處都要大。
而寫出這篇文章的張小嫻,本來只是香江浸會大學的普通學生,唯一的工作經歷就是在TVB兼職當了兩個月的編劇。
卻因此受到了《明報》總編輯董橋的欣賞,特地為她在《明報》開闢了專欄《嫻言嫻語》。
張小嫻做夢也沒想到,她的命運竟然會因為一篇文章而發生改變。
除了在香江的口碑變化,《父親》在上市一個多月之後,在內地、灣島的口碑評價也迎來了逆轉。
內地知名文學評論家陳湧在《文藝報》發表評論文章《時間裡的父親一一評&
It;父親>》。
他認為,《父親》表面寫的是疾病對老人的影響,實際上寫的卻是時間的無情。
他在文章中高度評價了的敘事技巧和敘事結構,
「許多人都反映這部十分晦澀難懂,確實,它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是不夠友好的。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的、用心的品味,並不難發現作者在其中留下的巧思,這些巧思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故事。
中老安不斷地尋找他的手錶,可以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時間的無意義,
也勾勒出了現實與虛幻的邊界。
還有如環境描寫上的微妙變化,如客體語、體態語和副語言所構成的非語言交際體系,都非常有助於讀者理解故事情節。
閱讀《父親》這部看上去很難,實際上並不困難,唯獨需要耐心——
陳湧的文章很專業,有見地,但發表之後卻遭到了一些讀者的非議。
原因就在於他說的「閱讀《父親》需要耐心」,給了不少讀者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