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這個同盟僅僅針對塔爾塔里亞,同時是一份防禦性的盟約,並不針對第三方。
這樣一份前後矛盾,概念模糊的盟約出乎預料的得到了四位大公的一致支援。因為他們都獲得了各自想要的東西,至少是部分獲得了他們的需求。
首先,共同的。針對塔爾塔里亞的聯盟,是四位大公,甚至整個人類世界樂於見到的。
其次,希隆斯克的亨利成功拉攏到了馬佐維亞。對他夢寐以求的文德國王寶座更近了一步。
第三.利沃尼亞的迪特里希,以及圖羅夫的維亞爾,他們並沒有被迫承認希隆斯克的亨利,為唯一合法的文德國王,或者至少是文德國王的合法繼承者。他們保全了自身的獨立性。
第四,同盟的不確定性,以及規定為不針對第三方,僅僅應對塔爾塔里亞汗國的防禦性盟約的性質,還有這個同盟內部的重重矛盾,也讓人類世界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哥特帝國的其他國家覺得滿意。
他們的心思,威廉猜的很透徹:一個好的文德是一個分裂的文德。但又不能分的太裂。它需要有足夠的力量應對外部侵略,來作為帝國,以及整個人類世界的擋箭牌。同時也需要它沒有足夠的力量,讓它在應對塔爾塔里亞的同時無暇他顧,不會對人類世界的其他國家產生威脅。
所以,由威廉起草,主持的這份盟約看似簡陋,實際上卻是面面俱到,皆大歡喜。
“但這實際上並不能算是完美。”在談到這份盟約的時候,威廉這樣對夏露米,還有他的姑姑弗萊婭說道:
“這份盟約即時生效,但有效期卻非常短。一旦塔爾塔里亞的半人馬被擊退,或者主動停止對邊境地區的軍事行動,那麼等待文德王國的,就是一場新的內戰了。”
“為什麼這麼說?”夏露米問。
“因為對於亨利大公來說,他統一整個文德王國的時刻到來了。馬佐維亞,加上希隆斯克。他的力量已經佔據了整個文德的二分之一。而接下來,無論再怎麼用外交努力來拉攏另外兩位大公,他們也不會同意亨利大公。
在外交努力無效,而軍事上又不吃虧的情況下,他憑什麼不動用武力呢?”
“而這樣一來,圖羅夫的維亞爾與利沃尼亞的迪特里希,就會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二對二,誰都不吃虧……的確,如果接下來,文德王國還能保全下來,那麼緊接著迎來的就是一場內戰。”弗萊婭點點頭,認同了威廉的推斷。
再然後,弗萊婭就發現有點兒不對勁——是威廉個人的不對勁。
在說到即將開始的戰爭時,威廉並沒有擔憂,也沒有任何顧慮。
相反,威廉看上去還有些興奮。或者說期待。他在期待著即將到來的一連串的戰爭。同時也在期待著他,以及赫裡福德家族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能獲得的一系列好處。
不過弗萊婭並不認為這事不對。正相反,威廉的這種態度,被她看做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任何一個有才能,有作為的年輕貴族,如果沒有野心的話,那才叫怪事。
“非常慶幸,赫裡福德家族擁有這樣一位繼承人,也非常慶幸,這個人就在我的身邊。”弗萊婭心裡面這麼想。同時強迫自己不要再長時間的盯著威廉看。那太糟糕。夏露米就在她身邊。如果被她看出什麼的話,對她,對威廉都不是好事。
就是這樣,她們三個人在切爾克斯城堡,溫暖的房間裡面一邊喝著熱咖啡,一邊聊著最近的局勢。主要的話題都是威廉提出的。夏露米與弗萊婭多數的時候都在傾聽。
“那麼,帝國這一邊的事情就是這樣了。非常遺憾,無論阿斯圖里亞斯,還是布立吞,都對抗擊塔爾塔里亞沒有任何興趣。到最後,我們也只能團結哥特帝國的自己人。”威廉用這句話做結束,停止了對帝國事件的討論。
說起來,儘管威廉,文德王國所屬的哥特帝國的正確稱謂,或者說“國際稱謂”應該是“東哥特帝國”,但是在帝國人稱呼他們的帝國時,經常會選擇性的將“東”這個字首忘掉。將自己稱呼為哥特帝國。同時,經過候選,從一眾選王中脫穎而出的帝國皇帝,也經常會在各種私人,或者公共場所稱呼自己為“全體哥特人的皇帝”。
順便一提,西哥特王國的貴族與國王,很多時候也有這個毛病……
當然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接下來,威廉要與他們討論的話題。也就是關於斯拉維人的四個國家,皮爾姆,魯塞尼亞,霍爾姆嘉德與諾夫哥羅德。
畢竟,這一次要面對塔爾塔里亞的半人馬的不單單是哥特人,斯拉維人也在其中。而且比起哥特人,斯拉維人的情況更加糟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