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果大豆賣不出去的話,就可以用豆子生豆芽吃,或者用大豆榨油,或者做豆腐,豆腐賣不出去就做成臭豆腐,或者用豆子磨豆漿喝,可以發酵做醬油——總而言之,大豆的用處非常的多,這個你就不用管了。肯定會賺錢就是。”
就像是威廉說的一樣。在這個時代的豆子除了用來吃之外,真的沒有別的什麼用途。至於說,用大豆油脂來製造人造黃油,或者用工業油脂什麼的,更是完全沒有影子的事兒……好吧,那麼高科技的東西,目前威廉也沒有想過要搞它。只要能把大豆榨油這件事情給弄好,那麼赫裡福德家族就財源滾滾了。
這個時代,人類世界使用的絕大多數油脂,都是動物油,其中以豬油最多。而植物油,則是傳統的橄欖油。
問題是橄欖的生長有限制,只能在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下生長……這便宜了南方的幾個國家。也就是蔚藍海域周邊國家。在那些國家中,橄欖油是非常重要的貿易品。甚至被稱之為液體黃金。地理位置偏北的那些國家,只能看了眼饞。
不過大豆就好多了,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長週期短,對於地理條件什麼的也不是很挑。豆根還有固氮的作用,可以說是古典時代最優秀的經濟作物之一。而土法榨油也不是很困難。威廉的心靈閱覽室裡面,與這方面有關的事情也有——這主要歸功於之前看過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面對於土法榨油有詳細介紹。
雖然說紀錄片什麼的,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大致的工藝應該八九不離十。
大豆榨油,剩下的豆餅可以作為高階飼料,也可以進一步加工,加工醬油,或者做豆腐什麼的……考慮到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於新式食品的接受能力,威廉覺得豆腐的前途大有可為。
就是這樣,除了忙碌農業改革之外,威廉又開始忙碌,張羅著開設榨油工坊。而榨油用的工具與人工什麼的,北方倒是沒有。於是威廉拜託了商人們去溫暖的南方,找靠譜的橄欖油榨油師傅來這裡。雖然兩種作物的榨油工藝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好歹比生人操作要好。而大豆的收穫,要等到秋季,威廉還有不少時間。
農業改革,土地出產的糧食作物增加,再之後大豆榨油。這兩者都是很有“錢途”的事情。無論是糧食還是油脂,在這個時代都是響噹噹的硬通貨,可以賣大錢的東西。想象著自己的糧食與大豆豐收,而後出口,換來大票大票的錢……威廉就躊躇滿志。
儘管農業絕對不可能有工業製造業賺錢來的多。但問題是,目前以威廉的狀況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沒有資本,沒有技術,也沒有足夠的市民階級與產業工人。他有的只有大批的的農奴,以及大片的田產。
馬佐維亞大公國,以及魯塞尼亞王國南部,還有目前正處於塔爾塔里亞汗國統治下的黑海的沿岸的大片土地,都是極為適合耕種的肥沃土地。水源豐富,地形平坦。在這種情況下,不大力發展農業的簡直就是白痴。
退一步來說,就算威廉想要發展工業製造業,他也得有錢才行。是的,他得有資本。
目前來說,在生產,耕作技術不足的情況下,糧食與食用油的價格居高不下。
以現在的年景來說,一百公斤粗麵粉,在平常年景,春天到夏糧收穫,青黃不接的時候能達到十七銀馬克的價格。在夏糧收穫,到秋糧收穫這一段時間則大幅度降低,達到十個銀馬克。冬季則維持在十二到十五個銀馬克。
而每個銀製馬克,即東哥特帝國境內通用的小銀幣,標準含銀量在七成,重量在五公克左右。威廉給新軍士兵制定的薪水,是每個月五枚銀馬克。而僱傭兵的佣金則是這個數字的四倍,達到二十枚銀馬克每月。
目前,赫裡福德家族擁有的五塊領地,賬面上的田畝數量在六十萬畝以上。因為賬目長期未動,所以並不準確。如果徹底清查隱瞞,私自開墾的田產,威廉覺得田畝數量能增加一倍。
如今,威廉主政過的,初步實行了農業改革的切爾克斯伯爵領,畝產量在一百七十公斤左右。威廉相信,在肥料齊備的情況下,畝產量能達到兩百公斤。
切爾克斯伯爵領的水資源豐富,其他領地比不上。那麼要求降低一點,就是一百五十公斤。
威廉制定的農業稅負,比其他貴族略低,要繳納六成,也就是九十公斤。
平均每畝九十公斤糧食,田畝數量在六十萬畝。那麼成一下,就是五百四十萬公斤,按照最低糧價,一百公斤等十個銀馬克的話,也就是五十四萬銀馬克。夏秋兩季翻一番,一百零八萬。
也就是說,如果威廉什麼都不幹,光種糧食,光養兵的話,他能負擔的常備兵,足有一萬八千新軍,又或者是四千五百傭兵。
這股力量足夠他推翻現任馬佐維亞大公。甚至足夠他當上文德國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