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另外幾個方向,勉強還能支撐的布立吞騎兵軍官們不得不下令下馬。這樣雖然變得更加靈活了一點點,但是與之相對的,他們的攻擊範圍也降低了——在戰馬上騎乘著的時候,他們居高臨下,還勉強可以和對方的步兵相當。
但是在下馬之後,一米左右的馬刀,就不是對方將近兩米場的刺刀步槍的對手了。
除此之外,還有陣型上的問題,以及戰術素養的問題——畢竟他們是騎兵,更多的時候還是要訓練騎馬作戰而不是步行作戰來著。同時他們也沒有學習過像是步兵那樣的列陣進行戰鬥的方式,這讓他們在這場戰役中受到了極大的挫折與極大的打擊。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布立吞的軍隊不斷的後撤,並且在撤退的途中再次失去了一道城牆的防禦——或者說,半道。
內側城牆不像是外側城牆那樣,有著足夠的坡度,並且沒有階梯,必須要藉助工具攀爬。
內側城牆上有足夠的石階來著。雖然從下向上發動進攻同樣不是什麼好辦法。但是與之相對的,西哥特軍隊在補充兵力上佔據優勢。他們不需要像是布立吞人那樣,不得不先進入要塞內,然後透過布立吞人仍就控制的階梯上城牆這麼麻煩。
這樣一來,戰鬥就逐漸蔓延到了護牆上面。在石階上,在護牆上,在一個個的炮位上,都能看到雙方將士拼命的互相廝殺的場景。
或者是使用馬刀,更多的還是使用刺刀。也有一些配備了手榴彈的——這個布立吞人比較多,因為他們有庫存。而雖然在戰鬥,革命之後,西哥特人也在不斷列裝這種新式武器,但是西哥特人還是慢了一步。
雖然精銳的突擊隊,可以將手榴彈集中使用。但是後續的普通士兵就不行了。得益於此,這場戰鬥還有的打。
——
“也就是說,對方丟掉了一大半的要塞,然而仍舊在拼了命的進行戰鬥?”
這就是弗萊婭,接到了布立吞軍隊的求援信件的時候,布立吞方面守備的地區的戰鬥情況。雙方圍繞那座只有三個方向有護牆的要塞,進行了輸死拼殺。目前仍舊是西哥特軍隊佔據優勢,不過布立吞人也不是沒有機會。
“他們想要我們做什麼?”
布立吞人極力的渲染這場戰鬥的殘酷,以及重要性,期望能夠得到俄羅斯哥特帝國軍隊的幫助。
事實上,在第一輪騎兵衝鋒沒有成功之後,布立吞人就基本上沒了主意。現在全指望著俄羅斯哥特帝國的軍隊能夠幫助他們了。
雖然這個希望同樣非常渺茫就是了。
是的是的,非常渺茫。倒不是因為弗萊婭與瑪利亞女士之間的矛盾。而是完全的出於公心。弗萊婭並不認為,參與到那種慘烈的攻城戰役中,是一個好主意——好吧,因為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巷戰”這種戰爭方式——因為現在的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不行的緣故——所以說,以要塞佔領面積來說,現在是布立吞人在進攻。所以是一場慘烈的攻城戰。
在這種更多強調近距離肉搏,以及陣型的要素弱化到最小,甚至連俄羅斯哥特帝國引以為傲的火炮都沒辦法發揮太多作用的,兩支軍隊完全膠著在一起的戰爭中。俄羅斯哥特帝國軍隊的優勢將被無限的縮小,而西哥特人的僅有的優勢——也就是士氣與熱情將被大幅度擴大。
雖然並不認為自己麾下無敵的帝國軍隊會有戰敗的可能。但是,弗萊婭肯定,如果他參與到這場戰役中,那麼他麾下的軍隊至少會損失過半。
而且,這僅僅只是“防守成功”的損失過半。如果敵人再發動進攻,再集合那些殘兵敗將,輔佐幾個軍團的援軍再來一場進攻的話,那麼弗萊婭也不得不宣佈,這場戰役的失敗。
在之前的戰役失敗,在弗萊婭看來已經是在為自己偉大的帝國與偉大的家族抹黑了。無論如何,她都不想再來一次。
“這樣也挺不錯的。”弗萊婭的心裡面這麼想:“這樣一來,丟失了重要的戰果,防線失守什麼的,就是那些可悲的布立吞人了。也就是說,這場戰役戰敗的緣故是因為那些布立吞人。我沒有什麼責任……不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