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昔班尼汗的親信是最典型的遊牧騎兵指揮官,幾個命令之後,上萬騎兵就分成了幾股,有的向左翼,有的向右翼,有的正面進攻,準備包抄敵人。弗萊婭雖然是正統騎士出身。但是受到威廉的戰術思想薰陶,以及在最近一段時間努力研究遊牧戰術,結果使用的戰術與對方差不多——雙方兩萬人的軍隊,如果列陣,然後互相沖擊的那麼一點點的打的話,說不得要打上很久。但雙方分散了部隊,將部隊拆分,然後將戰場擴大。這樣一來,原本能打很久的戰役,一會兒工夫就結束了。
火炮的轟擊,卡賓槍與左輪手槍的射擊,彎刀與騎兵反曲弓,戰馬的嘶鳴與戰士的喊叫聲混在了一起。一場大規模的遭遇戰,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落下了帷幕。
昔班尼汗的親信所率領的上萬騎兵損失慘重,近六千人戰死或者被俘,殘部又有不少逃竄了的。到最後上萬人的軍隊,跑回來的人還不到兩千。
這些傢伙徹底被赫裡福德家族軍隊的戰鬥力嚇到了。甚至有不少人直接瘋了——那種劇烈的炮火轟鳴,火槍齊射,人體炸碎了,打碎了,血肉橫飛的場面要比他們原本認識中的戰爭殘酷得多。
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解決戰鬥,激烈程度與節奏也要比他們原本認識中的戰鬥快得多。
總而言之,在這種情況下,沒人能指望的上,瘋掉了貌似也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事情。
在這之後,昔班尼汗將這些潰兵隔離開來了。甚至一度想要將他們全都殺掉,以避免影響軍心。如果不是害怕這件事情傳揚出去,對於軍心士氣的影響更不好的,而且戰鬥即將開始,也沒有多餘的時間與人手來做這件事的話,他說不定真的會這麼幹。
只是很可惜,現在已經來不及了。
威廉的軍隊——準確的說,是弗萊婭所率領的偏師。在一場高烈度的遭遇戰之後,弗萊婭的軍隊也有些損失,比起人員的損失,物資上的損失更關鍵——因為需要迂迴,所以需要速度。因為需要速度,所以攜帶的物資並不是太多。甚至連標配的騎兵炮都少了一半。
在一場大戰之後,炮彈,火藥,子彈都消耗了不少,讓弗萊婭覺得很苦惱。更加糟糕的是,在察覺到自己有被迂迴的可能之後,昔班尼汗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的向後撤退了。
對於普通的軍隊來說,這種“撤退”通常也是潰敗的開始。就好像是另一個世界西元前,秦楚之戰一樣。原本雙方都是幾十萬大軍對峙著,對峙了兩年都沒事兒。只因為楚國人想要後退一點,結果就被秦軍老將王翦抓到了機會,窮追猛打之下,莫名其妙的全軍覆沒,然後就亡了國。所以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討論,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這個無辜說的不是沒幹壞事什麼的無辜,只是說死的莫名其妙……
當然了,外人看來莫名其妙,軍事家看起來卻很正常。一支幾十萬人組成的軍隊就像一臺巨大而嚴密的機器一樣。任何一點變動都要慎之又慎,都要審時度勢好好思考。
特別是在當時,通訊手段,交通手段,軍人們的思想都不足的時代。被人追上然後擊垮,然後追擊幾百上千裡的直接滅國。雖然聽上去很誇張。但是想一想,卻並非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過在大草原上就不是這樣了。
騎兵的優勢,騎兵的優勢,騎兵的優勢。因為很重要所以要一口氣說三遍,速度優勢,再加上對方几乎沒有什麼必須要守備的地方。甚至連汗庭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想要退,全速撤退——當然了,為了軍心士氣著想,對方說是迂迴轉進。這一點對於草原遊牧民來說沒有什麼稀罕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所以一般不會引起士氣波動。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威廉就放棄了迂迴戰術。
你迂迴,對方也迂迴,你迂迴的是分隊,敵人迂迴卻是主力。這麼一來無法達成夾擊效果,反而有可能讓對方撿到便宜。這樣一來,迂迴就沒有什麼用了。雙方就這樣率領騎兵群,在廣闊的草原上,雙方指揮的大型騎兵群就這樣追逐迂迴,機動了幾天的時間。到最後終於讓威廉找到了機會,咬住了對方的尾巴。
在這之後,如果再逃跑的話,士氣就理所當然會降低了。被逼無奈,昔班尼汗不得不硬著頭皮,準備與威廉來一場主力會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