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妙啊,真的很不妙啊。真是。”
作為這場談判的主要參與國家之一,威廉理所當然的在第一時間獲得了這份條約草案的具體內容。
在看到了這些內容之後,威廉就開始這樣感嘆。
與所有一切戰勝國家所書寫的,堂而皇之的掠奪與侵略的條款沒有什麼不同。這份條款充分的表明了作為勝利一方的布立吞與新教聯盟的醜惡嘴臉。
就好像是威廉在之前預測,或者說在之前進行的判斷一樣。對方完全沒有想要手下留情,也完全沒有想過這樣不好,這樣不文明,這樣不對。或者類似這樣那樣的想法。
這些傢伙擺明了就只有一點,就是利益,好處。利益和好處。他們想要的就是這種東西,除了這種東西之外就沒有別的了。在這種情況下,威廉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因為,非常遺憾的一點是,他沒有能力阻止這一切。
眼高手低的西哥特王國,最終還是拒絕了與威廉聯手,組建反對布立吞同盟的決定。
他執意要做這個盟主,執意要整個聯盟聽他的命令。而看看他將曾經,差一點問鼎了人類世界霸主寶座的西哥特王國,搞成了什麼樣子就知道,如果這個聯盟真的交到他手裡,那麼他肯定會將這一切全都敗壞光。毋庸置疑,毫無疑問。他就是這樣一個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的敗家子。
所以說,與其與這樣一個拖後腿的豬隊友結盟,還不如自己單幹呢。
當然說是這麼說,在威斯特法利亞會議,談判上。少了西哥特人向布立吞一起施加壓力,還是讓威廉的一切行動功敗垂成。
“所以說,真是糟糕啊,真是太糟糕了。”威廉的心裡面這麼想著。
雖然名義上是以宗教原因展開的戰爭。但是實際上戰爭打到了這份上,宗教原因已經退到了二線,是並不太重要的因素了。
這一點在接下來的條約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明明身為戰勝國,但是布立吞人在宗教問題上,只是籠統的說明了信仰自由,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取締羅馬教廷傳統派的信仰,將新教信仰作為人類世界官方的法定信仰。
這讓羅馬教廷多少鬆了口氣。同時也讓這場名義上的“宗教戰爭”,給人留下一種讓人想笑的感覺。
與並不重要的信仰自由條款相比,接下來的條款才是重中之重——
儘管威廉非常努力的抗爭,但是最終,東哥特帝國還是名存實亡了——沒有徹底將這個帝國予以取締,是威廉爭取到的最好的待遇了。
到最後,出於種種考慮,布立吞女王還是沒有接受威廉送上的東哥特帝國皇帝寶座。甚至連威廉聲稱,願意做她的封臣也是一樣。
就這樣,東哥特帝國進入了又一次的大空位時期。沒有一個皇帝,沒有一個選舉機制。這個帝國雖然存在,但卻只是“理論上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具空殼而已。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任何意義。
威廉對這一點非常無奈,但又無能為力。
反對布立吞的聯盟無法成立,單單憑藉俄羅斯——哥特一家的力量,最多隻能做到自保。甚至最終,他連最最想要的一塊地盤,也就是喀爾巴阡王國都沒能弄到手。原本期望拓展的波西米亞王國也一樣。
在這份條約中,雖然威廉與他的俄羅斯——哥特帝國同樣被列為了戰勝國。但是除此之外幾乎一點兒好處都沒有。
唯一有積極作用的一點,就是他們承認了威廉對於中北大區。也就是那幾個帝國小邦的佔領是合法的。同時也宣佈承認俄羅斯——哥特帝國為合法。但是同時,作為代價,他們要求帝國退出東哥特帝國疆土。
這樣做的原因,就是他們決定要解散整個東哥特帝國。就好像是在這之前,威廉推測過的一樣。
他們推選了一位溫莎家族的成員,推舉他為波西米亞王國的國王。同時從帝國境內選擇了一位非常親近布立吞人,同時也沒有什麼實力的傢伙,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然後推舉他為奧地利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