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李亮將一份課程表給到蘇允,笑道:“這裡有一份,你抄一下吧,這個我也得留著呢。”
蘇允趕緊抄了下來,抄的同時也知道了自己要上什麼課程了。
這上面的主要課程有經義課、策論課、詩賦課,還有法學課,甚至還有體育課,也就是射箭。
課程排得不算很緊,但也並不輕鬆,至少要天天往外跑是不可能的。
若是加上要備考月試、季試、年試等考試,這朝廷每年的這麼多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
從熙寧年間起,這太學生包括外舍生的食宿全部都有朝廷補貼,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全面的制度收緊,蘇允所看的那份太學規上面的日期便是熙寧二年。
蘇允點點頭,這般看來,這太學的教學質量應該會挺不錯的。
想來也是應當如此,聽說這太學的學官都是飽學鴻儒,甚至有朝廷的官員乃至於翰林學士有時候都被請來這邊講學。
有些時候還有一些學派也會來太學傳學,比如之前的王安石,便曾來這邊講過他的新學。
“嗯?李先生,這裡寫的經義齋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別的齋?”
蘇允指了一下課程表上所寫:經義齋外舍叄拾捌齋。
李亮笑道:“太學有“經義”“治事”兩齋。
你所在的經義齋主修經史與學術,所收學生須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
至於治事齋的學生則主修實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是也。
這一分齋教學法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在湖州州學當教授時創設的。
慶曆年間,仁祖詔令將其引入太學,這才有你看到的經義以及治事兩齋。”
蘇允感覺大開眼界,不走進太學,還真不知道大宋朝的教育竟是這般先進。
經義齋倒是罷了,但這治事齋卻是專業的技術課程啊,都說古代不注重技術,這看起來可不像。
瞭解這些,蘇允倒是頗有了前世剛上大學時候的興奮感。
不過那時候的興奮大多是源於對大學學姐的期待,而現在卻是單純的一種走進歷史中去、見證歷史的興奮感。
經義齋倒也罷了,但這治事齋,蘇允卻是有興趣得多。
看來得找時間去治事齋那邊蹭蹭課,看看他們講的是什麼東西。
蘇允與李亮道:“李先生,其他齋的課程表你有麼?”
李亮一聽笑道:“你想去蹭課麼,哈,我當年初進太學的時候,亦是想著蹭課多學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