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來,她很享受這個過程。
然後聊起了文學。
從法國文學聊到了西班牙文學,又聊到了英國文學,美國文學還有小日子的作品。
能看得出,她對小日子印象不錯。
能說出很多優秀的小日子作家。
而她最為推崇的,是村上春樹,並笑著說她曾經邀請過村上春樹來西班牙創作,卻被他拒絕了。
“他是一位非常優秀,且有著偉大人格的作家。”
“也許吧。”
“你似乎對他並不贊同?”
“也不是不贊同,而是不瞭解。”
“不瞭解這個人?還是不瞭解他的作品?”
“兼而有之……其實在華國,對村上先生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但在我的眼裡,小日子是一個非常善於包裝自己的民族,包括人……而且他們的作品,總會給人一種難言的感受。大概是他們所謂的物哀文化所致,我說實話不太喜歡。”
“不喜歡人,還是作品?”
“其實我讀過的小日子文學不算很多,最早期的大江健三郎先生,還有川端康成先生,夏目漱石先生這些人的作品,我都看過。但不喜歡,就是本能的不喜歡。”
“原因呢?”
“也許是仇恨,也許是心理作用……大概,就如同村上先生不吃華國菜的原因一樣,是個謎吧。”
華國人很喜歡因為某些原因,把一些人視為自己人。
村上春樹在華國不吃華國菜流傳的沸沸揚揚。
很多人就把他這種行為,和他的父親曾經是侵華日軍聯絡在一起,認為他是心懷愧疚。加之村上春樹又是以反戰人士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似乎更確認了這個猜想。
如果您看過傑·魯賓的評論專著《傾聽村上春樹》這本書後,也許會有一些其他的認識。
魯賓說:他(村上春樹)之所以很不喜歡中國菜,應該和他對日本在華國犯下的暴行特別難以釋懷。不過在我和他的交談中,他強調了對他而言唯一的問題出在調味料上。
於是,國內媒體就進行了斷章取義,至拿前半句來說事,並且加以各種演繹。
村上春樹的形象一下子變得高大起來。
……
當然,劉進不會和巴爾塞斯談這些事情。
犯不著!
她一個西班牙老太太,怎麼可能理解中日之間刻骨銘心的恩怨呢?
而劉進這種適可而止的行為,也讓老太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