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摯見蘇允承認錯誤,立即乘勢追擊,道:“既然如此,你儘快將人還回去,不過,你這番作為卻是不得不罰,太后,臣建議懲罰蘇尚書,以儆效尤。”
高太后正要說話,卻聽得蘇允道:“等等。”
劉摯看向蘇允,道:“蘇尚書,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蘇允朗聲道:“先帝改制,權力迴歸三省六部,撤銷三司,財政歸戶部,吏部從審官院拿回權責,兵部從樞密院、三班院取回部分權責,而工部呢,水利司之權責被都水監所奪、工部司權責被將作監所奪,虞部司亦是空設,豈不咄咄怪事?
我身為工部尚書,入職以來,已經查索過改制時候的文書,都水監、將作監盡皆歸工部所領導,因此,並不存在工部搶奪將作監人員的事情,因為將作監就是工部下屬衙門。
今日大家都在,那也不妨跟大家透個氣,接下來工部會全面接收都水監、將作監以及工部其餘所有權責!”
此話一出,頓時滿堂喧譁,尤其是戶部侍郎曾布尤為激動。
因為蘇允雖然沒有點名戶部,但是都水監、將作監、屯田這些權責在三司撤併的時候盡數被戶部接收了過來,現在可都是戶部的產業,蘇允這是要將這些事情都給搶回去,那如何了得!
曾布大聲道:“此事萬萬不可!”
蘇允看了一下閉目養神的戶部尚書李常,然後再看向跳出來的曾布,笑道:“曾侍郎,有何不可?”
曾布哼了一聲道:“改制之時,為什麼當時將三司盡數併入戶部,是因為戶部有這個能力承接這些事務,工部有什麼,這些事情拿過去之後,你們能承擔得起來麼?
現在的工部不過小貓小狗兩三隻,你們將這些事務承接過去,豈不是要壞了朝廷的大事?”
蘇允笑道:“這算是什麼理由?當時戶部也不比現在的工部好多少,你們不也一樣接過去了,而且無論是都水監、將作監等,都有一套人馬在,我們工部接過來,這些人馬自然是原班人馬管理這些事情,換個領導單位而已,能耽誤什麼事情。
倒是你們戶部,將三司給兼併了,三司的優勢你們沒有,但三司的臃腫你們卻是學了個十足十,聽我句勸,將屬於我們工部的職能剝離出來,還給我們,你們戶部專心理財,反而對朝廷好處更大!”
蘇允轉頭與高太后拱手道:“太后,之前三司在時您也是看到的,三司侵奪六部權力,成長為一個巨無霸,大了之後弊病便叢生,這也是為什麼先帝一定要分拆三司的緣故。
而如今戶部已經漸漸有成為另一個三司的跡象了,若是不趁著這個機會將侵奪其他部衙的權力還回去,以後戶部定然會步上三司的路子。
國朝為什麼在廢棄三省六部多年之後,又重新迴歸到三省六部的老路子上來,就是因為三省六部乃是最為合理的權力結構,三省可以互相制約,六部亦是可以相互監督,避免侵權。
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自然是要各司其職,若是如同今日劉御史所說,今日戶部可以侵吞我工部的權責,那明日尚書省便可以侵吞門下省的權責,如此下去,國將不國矣!”
此言一出,連高太后都忍不住動容。
她之前是反感蘇允這般做法的,在她眼裡看來,蘇允是不甘寂寞,非要拿到一些權力在手上,但被蘇允這般一說,趙家祖宗傳下來的制衡術頓時出現在她的腦海之中——且要異論相攪,即不敢各自為非!
高太后腦中快速閃過所習之知識:中書定策,門下複核、尚書行之,使亂政不行;吏部用人、禮部興禮、戶部理財、刑部治亂、兵部禦敵、工部建設,六部各司其職,天下咸寧!……
便在高太后快速思索之時,曾布已經是哼了一聲道:“太后,莫聽蘇允亂政之言!先帝改制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未必都是對的。
改制的時候,將政事堂分拆歸三省,看似相互制衡了,但近來諸公不還得重新討論將三省合二為一麼,這其中緣由是什麼,是因為決策過於分散,便會造成政務拖沓,最終導致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水利、屯田、營造等事務在戶部管轄之下是能夠發揮最大用處的,戶部本來就管著稅收,水利也好、屯田也罷,還有這營造,哪個跟稅收沒有關係?
若是分出去了,定然導致朝廷歲入大大減少,太后,財政乃是朝廷根基,萬萬不可動搖啊!”
曾布這麼一說,高太后頓時又有些動搖起來。
歲入才是最大的問題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