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允又問道:“煤爐子以及蜂窩煤可否已經制作出來了?”
阿回點頭道:“我做事您還不放心麼,我帶您去看看。”
煤礦不遠的地方,有著大片的空地,盡皆晾曬著蜂窩煤,還有許多人在打蜂窩煤,有的人在將曬好的蜂窩煤壘成堆。
又到了一處,大量的陶製的蜂窩煤爐出爐,蘇允過去看了看,這些爐子用陶瓷為殼,裡面則是耐火磚,進風口之類安排都十分合適,算是一個因地制宜的蜂窩煤爐了。
蘇允笑道:“銷量如何?”
阿回笑道:“您就放心吧,咱們的東西物美價廉,這西北又是苦寒,還缺乏草木為燃料,咱們這蜂窩煤爐用起來十分節省煤炭,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燒水做飯,實在是不可多得好東西。
現在我們生產的爐子以及蜂窩煤根本不愁銷路,生產出來多少就能夠賣出去多少,根本就沒有夠的時候。”
蘇允點點頭道:“爐子跟蜂窩煤倒也罷了,但煤礦卻是得注意安全,這煤礦一旦出事,裡面的人就出不來了。”
阿回趕緊點頭道:“您放心吧,都注意著呢。”
蘇允笑了笑,畢竟是老夥計了,也是信得過的,便打算回延州了。
但他卻被阿回給拉住了。
蘇允回頭看阿回,阿回道:“阿允,我看這西北比汴京還要苦寒,這來了一個月時間,連半片菜葉子都沒有見著,咱們搞個地洞子吧,這個更掙錢啊!”
蘇允聞言笑了起來道:“你想搞?”
阿允認真點頭道:“這個煤礦、蜂窩煤、還有爐子,以及開採的岩鹽,你都是將其作為鄜延路軍的資產,咱們也不能自己什麼都沒有是吧?
之前我就想搞了,但這西北燃料緊缺,也沒有辦法搞,現在有了煤礦,這地洞子自然可以搞了。
這大西北雖然不比汴京,但有錢的大家族亦是不少,咱們搞個地洞子,一個冬天整個數十萬貫大約沒啥問題。”
蘇允聞言笑了笑,道:“你想搞便搞吧,不過煤礦這邊的事情你得安排妥當了才行。”
阿回喜道:“你放心吧,我也是帶了不少人過來的,都是得力的幫手,不用擔心。”
蘇允安排了諸般事務之後,便回到了延州。
這出去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給鄜延路軍置辦了幾個基業,一個鹽礦,一個煤礦,一個煤爐場,一個蜂窩煤場。蘇允開始算賬。
先是鹽場,這個鹽場僅僅是個開始,蘇允算得是整個陝西六路每年的食鹽市場總值。
陝西六路人口大約八百萬左右,根據他所查訪的資料,人均每日食鹽大約是十五克,每月便是將近一斤,一年下來每個人至少得吃上十一斤的鹽,而大宋官鹽的價格一斤是四十五文,也就是說,陝西六路每年的食鹽市場總值是三十九億六千萬文,也就是說,總值大約是五百一十四萬貫左右的市場總值。
而這還不算牲畜所需要的食鹽,牛馬亦是需要吃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