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出征時,往往只帶一個月的口糧,除了作戰部隊,還配備戰鬥輔助人員隨時掠奪軍資、糧草、俘虜、牲畜、財物,以解決軍隊給養不足和本國勞動力、兵員短缺問題。
這種後勤補給方式,讓夏軍擁有輕便靈活的特點,夏軍的精銳騎兵“鐵鷂子”,既可以快速進軍,長途奔襲,也可以在西北的丘陵溝壑中輾轉騰挪,讓只靠兩條腿跑路的宋軍望塵莫及。
不過,夏軍也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後勤保障能力極差,無法持久用兵。而且,出戰兵力越多,其持久力就越差。
而只需要利用夏軍補給不濟的特點,堅壁清野,堅守不出,以避其鋒,便可以讓西夏軍無功而返。
而這種作戰方式運用得最為成功的乃是種世衡以及范仲淹。
種世衡鎮守延州時,因外圍堡寨被大量遺棄,延州已無險可守,岌岌可危。
種世衡意識到堡寨的重要性,於是在延安東北二百里的地方,根據廢壘興建了新城,以強化點式防禦。
在築城的過程中,種世衡因成功解決了城市的水源問題,鑿開地下的石頭而得到泉水,因此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清澗城。
種世衡在修建清澗城後,繼續向前修築新的堡寨,不斷把宋軍防禦前沿向前推進,在延州形成了一個立體防禦體系。
種世衡的做法啟發了范仲淹。
於是,范仲淹又把清澗城的經驗推廣開來。
實際證明,這種戰略是很有效的。
宋軍由清澗城開始,步步為營,穩步推進,深入西夏境內數百里,收復大片國土。
有了種世衡的成功經驗,范仲淹又於康定元年修築了大順城,打通了延州、慶州二州的聯絡,使得二州可以互相救援,而這裡也成為宋軍深入西夏的橋頭堡。
蘇允看著這些堡壘,心下有些感慨,怪不得大宋朝每年那麼多的軍費扔進去都聽不到什麼響動,看看這人造的堡壘,其中耗資之巨,著實是難以想象的。
蘇允能夠想象得到,若是此時能夠從高空往下看,這密佈的人造堡壘,應該是極為壯觀的。
蘇允等人穿過堡壘群,一日便抵達了綏德軍。
綏德城亦是一座堡壘,扼守無定河與大里河的交匯之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綏德軍是個非常經典的軍事州縣,級別其實是與縣等同。
來迎接的官員中文官不多,只有一個縣尉以及參軍,縣尉與參軍通管六案、倉庫、刑獄等事,而其他來的基本上就是武官了。
綏德軍轄領城、寨、關、堡多達五六十個,每個堡壘裡多則幾千,少則數百人,而綏德城裡則有一廂兵馬,合計萬人駐守。
因此來的武將不少,廂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軍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以及都頭等等,多達十幾位盡皆來迎接了。
這些人為什麼來得這麼齊整,既是因為京營四廂都指揮使是從五品,邊軍廂都指揮要降兩級,一般是從六品到正七品。
而蘇允這個承議郎乃是正六品下的京朝官,比這邊軍廂都指揮使要高上一級。
而大宋的文官的地位比武將高得多,一個徐禧便可以壓著種諤這種大將,更別說這些邊軍軍廂都指揮使了。
而且蘇允的差遣乃是鄜延路兵馬鈐轄,更是他們頂頭上級。
所以說趙頊在官場上的手腕還真是厲害,給一個知綏德軍事,讓蘇允可以避開種諤的鉗制,可以放開手腳在綏德城這邊行事,而一個兵馬鈐轄更是讓邊軍將領不敢有所怠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