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咚!
楚王的戰車後面,八十面牛皮大鼓齊刷刷敲響,鼓手方陣揮汗如雨……中軍王旗微微擺動。
二十八萬楚軍、兩萬越軍陣型整肅,劍戟林立。
一通鼓響之後,三十萬大軍齊刷刷舉起手中的劍戟,用右腳猛跺地面,低吼聲凝聚在一起,如同滾滾的沉雷一般劃破天際:“霸主萬歲!”
“大王快看!秦魏韓聯軍出動了!”武賁高高舉起手中的佩劍,指向遠處的方陣。
二十三萬秦魏韓聯軍組成的大陣,明顯要比楚越聯軍這邊的要小上一圈兒……但是威勢同樣不小。
屈屏凝神看去——秦軍的騎兵、步兵擺在兩翼,中軍由魏軍的戰車部隊和步兵結合起來,綠色的韓軍方陣則列陣在魏軍之後。
這個陣型很熟悉——前一陣子,第一次會戰的時候,秦魏韓便是如此陣型。
屈屏不敢大意,高高揚起手中的劍:“三軍!備戰!”
像是楚懷王這樣不知兵的蠢蛋,可以自大地認為司馬錯水平不過耳耳……但是屈屏也是沙場老將,絲毫不敢小覷對面那位久負盛名的秦國國尉。
且不提司馬錯以往的戰績。
單是前一陣子,雉山的那場會戰——就能看出司馬錯高超的水平!
話說在這種正面硬碰硬的會戰中,兩邊的人馬無窮無盡,甚至左右兩翼的軍隊,已經完全不在中軍主將的視線範圍之內。
因為這樣數十萬人的大會戰,絕不是小說裡那種侷限於一隅之地的拼殺——而是一場囊括戰場周邊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一場鬥智鬥勇。
位於指揮台上的主將,甚至無法將自己麾下的部隊盡收眼底,更別提看穿對面的部署了。
如此一來,對指揮官的考驗可想而知——
不但要充足地掌握自己麾下各支軍隊的情況——所處的地點、兵力損失、移動速度、甚至是士氣的高低……
譬如你麾下的一個萬人方陣,距離中軍距離十幾裡,主將根本看不見——假設這支軍隊已經減員嚴重,主將還要命令他們向前移動擋住敵人的騎兵……那麼這支軍隊就離潰散不遠了。
而這個時代,可沒有電報電話……各部與中軍的聯絡,稍近的還能看見旗語;再遠的,便只能靠那些傳令兵騎著馬狂奔。
還要考慮地形——一道小小的溝壑、不起眼的小山包,可能便會延誤軍隊的運動速度——在戰場上,半炷香的誤判也可能是致命的。
由此可見——一個牛b的古代指揮官,大腦應該有類似於衛星地圖的功能……
所以,這種涉及幾十萬人的大會戰,很大程度上要考驗指揮官的預判能力、甚至是與下屬之間的默契!
在先前的‘雉山會戰’中,司馬錯展現出來的這份指揮能力,堪稱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