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蘇門傳燈處,夜雨松窗論道。忍重看、征衫如縞。萬里關山同此月,待捷書共寫凌煙稿。鐵笛起,破寒曉。】
滿滿的都是對蘇允的感激。
此詞一出,氣氛更是熱烈了起來。
他們雖然揹負了重大的志向,但此時的他們,也不過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值此離別之際,自然是真情流露。
到得後面,蘇允一一擁抱這六個傑出門生,頗有些感慨。
此次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再齊聚,甚至在這個過程之中,也許會有不忍卒視之事發生,畢竟他們是在謀求革命。
向來革命常有流血,有人在這個期間以身獻國也不是不可能。
便在汴京蘇門六子各自奔赴屬於自己的戰場之時,在洛陽的周行己三人,已經是在自己的戰場上廝殺見紅矣。
他們登門洛陽世家梅氏。
洛陽梅氏,佔據了洛陽文化產業的半壁江山。
這梅氏原是宣城人,後梅堯臣來洛陽,便隨之而來,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如今的梅氏,其文學影響力可延伸至書院經營、刻書坊運作或藏書樓建設,形成集詩詞創作、典籍刊印、文人雅集於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據周行己幾人調查,梅氏或掌控洛陽本地雕版印刷資源,刊印經典文集、文人作品及梅花主題詩畫集,已經形成對洛陽文學傳播領域的主導。
而且,梅氏還擁有一個大型梅園作為洛陽的文化地標,如唐代成都梅林傳統一般,梅氏透過舉辦賞梅詩會、梅畫展覽、文人茶宴等活動吸引士族聚集,同時衍生出園林設計、花卉培育、宴會承辦等產業,成為洛陽雅文化消費的中心場所。
可以這麼定位梅氏,程學或許是洛陽學術的巔峰,但在做文化經營上,梅氏才是洛陽真正的主人!
當然,這也是因為梅堯臣留下來的餘蔭。
梅堯臣在後世的名氣不大,比起歐陽修、蘇東坡的名聲要差得遠了,但在大宋,梅堯臣的名氣卻是極大!
他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與歐陽修一起推動了宋代詩歌的革新運動,因此在當時就受到了許多名人的提攜和支援,如歐陽修、尹洙等人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歐陽修甚至自認為詩才不如梅堯臣。
正是因為梅堯臣的餘蔭,因此梅氏在洛陽的經營才這般順風順水,幾十年時間,已經是佔據了洛陽文化產業的半壁江山。
至於梅氏為什麼會有一個大型的梅林,則是因為梅妻鶴子的林逋所贈送,後來梅氏在林逋梅林的基礎上繼續種梅樹,發展為洛陽有名的景觀,然後梅氏開始運營梅林。
梅氏也因梅林而開始發家,後來逐步涉及出版等經營,經過二三十年的經營,梅氏才有這般規模。
梅埛乃是梅堯臣三子,大哥梅增陰蔭在福建當官,二哥四弟盡皆早夭,而他則是留在洛陽經營。
梅埛自己讀書不太行,但他卻是個天生的商人,梅氏有今天的成就,全是他一手經營出來的,這樣的人,自然是精明得很。
此時他笑眯眯地看著三個年輕人,道:“三位少年郎年紀輕輕,便能在洛陽搞出好大的場面,著實是令人欽佩啊,古話說英雄出少年,誠不我欺也,就是不知道三位今日到來,是有何指教?”
周行己拱手笑道:“今日前來,乃是遵老師之命,前來拜訪梅先生的。”
梅埛聞言一愣:“你們老師……是小蘇學士麼?”
周行己笑道:“我們乃是蘇學傳人,我們的老師,自然是當朝樞密、翰林大學士蘇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