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戶籍改革、商稅稽核等重要議題展開辯論,把蘇學中“公平正義”的理念融入到政策討論之中,促進蘇學在實際政務中的應用和發展。
三級民生服務網路構建。
骨幹選拔:由核心幹事主導,選拔一批精通農政、水利等領域的骨幹人才,組建“民生察訪使”隊伍。這些骨幹定期深入州縣,進行實地調研,瞭解基層的實際情況。
基層資訊收集:會員層面實施“一會員管十戶”制度。
要求正式會員定期提交《民生札記》,詳細記錄佃戶賦稅、糧價波動等基層資料。
構建起一張基層資訊網路,為蘇學的研究和決策提供豐富的一手資料。
理念傳播:在傳播層面,創作如《東坡問稼圖》等通俗畫本,藉助市井說書人的力量,將蘇學的民生理念在民間廣泛傳播。
同時參考洛陽梅林文化地標建設的成功經驗,增強蘇學理念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風險緩衝體系建立:建立“學術實務”雙軌檔案庫,對知識進行安全分級管理。
把蘇學的核心理論存放在書院密室妥善保管,公開文獻只保留水利、農技等較為中性的內容。
借鑑先進的檔案管理經驗,確保蘇學知識的安全,降低因外界因素帶來的風險。
蘇允之所以精心謀劃這些舉措,其根本目的在於讓蘇學會的學子們能夠真正具備治國理政的能力。
他深知,只有培養出一批有見識、有能力的學子,未來在治理國家時才能有所作為。
否則,即便以後造反成功,若依舊依靠那些老派官員治理國家,國家難以實現良好的發展與繁榮。
之後數月,蘇允收到各地蘇學會的反饋資訊,得到了他們實施過程之中取得的成就,也有不少遭遇了挫敗的經驗之後。
陸陸續續,終於將這本命名為《蘇學經世錄》編撰成冊。
看著修訂成冊的《蘇學經世錄》,蘇允十分滿意的點點頭。
有了這本書,知識傳播便不再是口口相傳,而是已經形成了書籍。
蘇學會學子可以透過這本書,真正學到該如何在政務之中實操。
而非只是學了滿肚子聖人子曰,但真正讓他們處理實務的時候卻是瞠目結舌,不明所以。
最後只能將事務扔給胥吏去做,自己卻是到處遊山玩水修亭子寫詩詞。
最後胥吏辦得不如他們意了,便要罵胥吏滑如油云云,甚至惹得民怨了,便砍幾個胥吏腦袋,最後還獲得青天大老爺的美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