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個過程之中所需的時間也不少,若是按照一般的科研的程式,這個過程從研發出來,到開始小規模試驗,到工藝改進,到最後的大規模生產的過程,或許需要多達五年到十年的時間。
但現在蘇允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從研發到最終大規模化生產,他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夠趕上治黃工程。
如此一來,時間可就是非常緊張了。
若是沒有一個極為嚴密的機構來進行統籌,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此事,亦是絕無可能。
因為研發過程之中不僅得統籌各大礦場、還得統籌瓷場、工匠、研發各種工具用於生產,制定各種工藝標準等等,這不是一個鬆散的團隊可以做到的。
因此蘇允開始苦笑,他發現,在這個時候要做一個事情,便須得從零開始做起。
便比如現在,他又得開始籌辦一個研究院了。
不過還好,他原本便有這個打算,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將研究院給搭起來!
蘇允原本就打算構建一個集中各行各業匠人,進行工具研發推廣,並且將大宋朝的各種尖端技術推廣向民間的機構,唐宋積攢下來的工程技術等是很多的,比如說當朝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蘇允看過這本書,這本書涵蓋天文、數學、物理、地質、化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等堪稱“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還有類似還沒有出現的《營造法式》這類書,是後世中國現存最早的官方建築技術規範,詳細記錄宋代木構建築的設計、施工、材料及工限。
這些書籍雖然在宋朝出現,但在推廣上並不廣,更別說在實際上生活之中進行大規模的運用。
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研究成果並沒有轉化成應用成果,大量的技術被束之高閣,而民間依然沿用舊的技術。
蘇允打算打造一個機構,一是收集各行各業的尖端技術進行推廣,讓各項新技術在行業之中大規模運用起來。
二是針對各行業的技術痛點,進行專項研發,推進行業技術的進步。
三是要實現他自己的各項技術上的構思,必然說開發蒸汽機、水泥、炸藥、槍械等新技術。
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將這個研究院給建立起來,在研發水泥之中,進行不斷地規範引導,形成一種與後世科研相類似的工作方法。
當然,蘇允在後世也沒有搞過科研,但他搞過管理,他有信心用後世先進的管理辦法,然後讓當代的工程技術人員沿著他的思路,進行一個革命性的創新,群策群力之下,未必就不能搞出來一套成熟的科研規範來!
蘇允對這個機構的期待是頗大的,就宋朝當下的局面,想要在政治上破局太難,在軍事上他做過一些努力,但實際上阻力太大,那就換一種方式,在大宋朝推動一場工業革命!
工業狂潮之下,勢必改變大宋朝的經濟基礎,然後浪潮自然會卷向上層建築。
當然,這個效果如何蘇允並不能預測,但無論如何,大宋朝需要這麼一場工業革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