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筆趣閣最新> 第一百三十六章 學進去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三十六章 學進去了! (2 / 3)

穩住了王殆,何昌盛嘿嘿一笑道:“有心算無心,就算他再厲害,也終有一天會掉落進我們的陷阱之中,來日方長,咱們等著機會便是。”

蘇允吃完早飯,便去上課去了。

他上的是經義齋,課程也主要以經義為主,因為他還沒有選定本經,所以目前來說,所有的課程都必須得上。

當然,外舍生基本上還處於沒有選定本經的狀態,都是全都要上的,等到進了內舍,到時候就有針對性課程了。

蘇允上了一天課,收穫還算是蠻大的,以前他看《詩》、《書》、《易》、《周禮》、《禮記》這些書是看得暈頭轉向的,但在太學教授的講解之下,卻是頗有幾分趣味。

不得不說太學的教授的確是有真東西的,這些原本看起來很是玄乎又枯燥無味的古本,在他們見解之中,竟是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原因在於,這些書的乾貨太乾,有點類似數學裡的公式,非得有人將所寫書籍裡面的時代背景,當時的風俗習慣等等東西給你結合起來講,否則光看這些乾貨,當真只能看得雲裡霧裡。

但有這些教授引經據典,聯絡當時的背景來講,才會發現,看著好像在談情說愛的詩,給人算命的易,寫一些無聊過時禮儀的周禮,原來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書裡面竟是蘊含著治國理政的道理從來都沒有過時。

在蘇允看來,這些書就是東大自古以來的社科學,讀懂這些書,的確是可以具備基本的治國理政能力的。

比如說左傳中的一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揭示了治國的基本邏輯。

治國的要訣裡,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情,一件是祭祀,一件是軍事。

軍事大家都能夠理解,但祭祀未必就能夠理解。

但換成後世的說法,所謂祭祀便是統一國民思想,形成一個國家、民族的觀念,讓所有的人都擁護這個國家,以此達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再換一個說法,便是治國要文武結合,既要軍事上的領先,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設。

當然,左傳蘇允暫時不用學,就是打個比喻而已。

這倒是讓蘇允喜出望外,他最怕的就是上來哐哐讓你背誦,而且背完之後還是雲裡霧裡的,至於這後面蘊含的是什麼東西全然不知。

這太學教授的這種授課方式,倒是有後世那些古文教授的風格了。

不過蘇允卻是不知道,再往前些年,授課方式可不是現在這樣,就是他所想象的那樣,上來就是哐哐的背誦,無他,就是因為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科舉的指揮棒下進行的。

之前主要是帖經墨義,以背誦為主也就可以理解了,但現在是考經義大義,自然教學方式又不一樣了。

但無疑這種方式更加適合蘇允,蘇允也的確是沉進去了。

不得不說,蘇軾讓蘇允抄漢書、學公文、學詩詞,以及蘇轍教蘇允孟子,卻是幫蘇允開啟了一個大門,讓他這會兒來學習這些東西有了一個基礎的概念了。

加上蘇允為了寫三國演義,吃透了三國志,亦研究了許多的漢代官制、風俗習慣等等,再往前學習,難度又降低了不少。

這種學習對蘇允來說幫助是特別大的。

太學的教授講詩書禮易,不會只講當時的社會背景,還會結合秦漢唐宋以來的情況,這種講法自然是為了應對科舉中經義大義的考試要求來教,但對於蘇允來說,他其實亦是最為缺乏這塊的東西。

蘇允在後代學習的知識其實是西化的,就語文課本上學的那點古文的知識,同樣亦是經過西化過的東西。

所以他看宋朝,一樣是用後世的、西方化的目光來看的,不是不好,只是有時候很難理解當下的人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蘇軾蘇轍等人總是覺得蘇允離經叛道的緣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