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可能是真的,因為老道教自己的拳腳功夫跟箭術什麼的,是有一股比較濃厚的軍中風格。老道是眉山一個小野觀的道士,蘇允父母算是比較虔誠的道教徒,在世的時候時常供奉這家野觀,時常帶著年幼的蘇允去這觀裡,因此蘇允與老道從小就熟。
蘇允看得出來老道不是一般人,畢竟一般人七八十歲了也不可能還登山如履平地的。
蘇父蘇母去世之後,蘇允還是經常去,老道士憐惜蘇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蘇父蘇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蘇允一些拳腳功夫,希望能夠讓他在鄉里不受人欺負。
沒想到這一教卻是不得了,他發現蘇允年紀雖小,但悟性驚人,尤其毅力更是驚人,別的五六歲的小孩子貪玩,這蘇允卻是一心撲在這武學上,這頓時讓他有了傳衣缽之意。
老道從過軍,但從軍之前便是某個古老拳派的傳人,據老道說,他們的傳承叫梅拳。
蘇允沒有聽說過這個拳派,但據老道說,梅拳乃是宋代幾個被記載進《武經總要》的拳種之一,是頗為厲害的傳承。
這個厲害體現在這梅拳的傳承上,據老道說,這梅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他們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修身養性,煉神煉氣,稱為文功。
文場老師領導拳派的整個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鍊,其武術內容豐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一切都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
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練氣,由外及內,再由內而外,達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最後上升到文功。
蘇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確是有真功夫的,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卦,能行醫治病,雖已經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但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頗為不凡。
蘇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還是真牛逼,但閒來無事,跟著學了許多年,在離開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著老道練,倒還真是練出來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時候,蘇允亦是經過一些爭鬥,與那些競爭對手派來的潑皮無賴幹過一次仗,無一敗績,的確是挺好用的。
蘇允卻是不知道,這梅拳不僅挺厲害,甚至還傳到了後世。
1988年的時候,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梅拳弟子燕子傑教授等人合作,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鬥爭激烈或農民起義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大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就是梅拳。
除了練梅拳外,老道也將軍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麼的也盡皆傳給了蘇允,說是讓蘇允多見識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鑑,因此這射箭什麼的也學了下來,現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教習又站在旁邊觀摩了一會,發現蘇允箭術精湛,也沒有什麼好教的,便去指導其他人了。
教習倒是沒有說什麼不從軍浪費了的話,他可不敢這麼說話。
太學生都是天之驕子,這會兒的文重武輕,誰敢忽悠這些官宦子弟棄筆從戎的,讓人家家長知道,估計他就得丟掉這份工作了。
這不過是個小插曲而已,馮謙等人雖然對蘇允避而遠之,但卻是一直在觀察蘇允,見蘇允射箭精準,也不過是心中有些訝異,並無特別的想法。
雖說朝廷都在鼓勵習箭,但對他們這些太學生來說,習箭再好,也不過是多拿幾個學分,誰又真正能夠用到這個東西?
蘇允卻是玩得挺開心,這玩意未必多有用,但好玩啊,跑跳投射,這是根植在男人基因裡的東西。
畢竟在進入農耕社會之前,男人一生成就全在於打獵上,打獵無非就是跑跳投射。
這也是為什麼男人特別喜歡打籃球踢足球這些玩意,無他,就是沉澱在基因裡的跑跳投射習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