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黑白電視機都不是家家能有的。
那年頭結婚時的必備品還不是後世的房車錢。
那時候叫“三轉一響”。
是手錶,腳踏車,縫紉機和收音機。
能有這四樣就了不得了。
有收音機,聽評書那可再合適不過了。
後來剛有電視機,節目不那麼多的年月,看評書也是很時髦的事。
袁先生也是在那個時候帶頭改革,讓評書脫離了桌椅,加了身段。
就為了方便觀眾看。
其中袁闊成和田連元的身段是多的。
不過袁先生的身段是講究曲藝中的“帥”勁,瀟灑。
而田連元則南北腔調,各式模仿都拿手。
田先生比個太極,八極,乃至洪拳,那架勢都有模有樣的。
這是70年代,再往前,就得是晚清光緒年間,評書和曲藝大火過一陣。
以梅老闆為首的四大名旦也是在光緒到宣統年間揚名全國的。
在那個年頭,像袁先生這種身份的頂級評書藝人,一天能掙拉洋車或者捏糖人小販之流一年的錢!
而梅老闆這種更甚,當年他的出場費是十根大黃魚。
也就是3000多克黃金!
這還只是一場戲的出場費。
那年頭一套小四合院大概只要十幾根金條。
梅老闆一天一套房。
就算到了建國後,梅老闆的收入依舊是天花板級的。
那時候教員的工資一個月600,是全國行政體系中最高的,畢竟他的位置也最高。
梅老闆多少呢?
月薪2100塊。
那可是50年代的工資!
那年頭普通百姓月薪只有2,30塊左右。
到了50年後,大部分人都還拿不到梅老闆當年的月薪呢。
馬連良,周信芳等老先生月薪也有1700到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