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說辭很簡單。
“我們是劉德樺的劇組,想立交橋拍一下,一個小時就夠。”
人家一聽是劉德樺,心說華哥的片子肯定是大片啊。
又只需要封路一個小時,便給了劇組清晨五點到六點這個時間段。
這時候天光才起。
按照影視劇拍攝時的專業術語,這叫“密度”。
一般攝像大哥都會說“起密度了”。
指的一般是剛日出和即將日落的這兩個時段。
這兩個時間點在好萊塢那邊叫“黃金時刻”和“藍調時刻”。
這兩個時間的光線最為柔和,拍攝出的鏡頭氛圍感最好,容易出現那種帶著朦朧感的藝術級鏡頭。
說到底,電影,攝影,甚至遊戲畫面,其實都是光的藝術。
好幾輛警用摩托把立交橋的兩頭一攔,寧昊便趕緊開拍。
黃博渾身塗滿的了黑泥,面目全非,根本看不清臉,在高架上一路狂奔。
兩旁的警察踮著腳看,還嘀咕呢。
“要說這化妝技術是厲害啊。”
“電視裡的劉德樺長的那麼帥,結果化完妝後,都看不出人樣來了……”
他們聽張遠說是劉德樺的劇組,便因為在拍戲的就是華哥。
其實莫說化妝,就算不化妝,黃博也時常看不出人樣來……這是劉樺老哥說的。
反正張遠也沒瞎說,這的確是劉德樺的劇組,畢竟他是投資人。
最後給那幫交警都整鬱悶了,好幾個興沖沖帶著照相機來想要合照的大哥就差沒罵街了。
還是張遠比較機智,一人送了他們一套班尼路的時裝,這才平息下去。
白嫖贊助商嘛。
所以寧昊和黃博對他張口就來,避重就輕的話術很服氣。
況且他雖然是投資人,但在劇組從沒有特殊待遇。
所以劇組成員們才服他。
就比如他好不容易從通風管逃脫,與剛才窨井離開的黃博對面而立的那場戲。
黃博一身臭泥,他也是渾身黑灰,衣服還破破爛爛,沒有一點區別對待。
倆人都不是靠化妝師來做出又破又髒的造型。
黃渤照例是往身上抹泥,而張遠則找了個廢工廠的老爐子,往身上抹了不少陳年煤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