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小子伶牙俐齒,生生把賴水青辯倒不說,竟然連武術也能耍上幾招,還真能不斷給我帶來驚喜。
原來我以為李大偉每每聊起張遠都在誇大其詞,現在看來,可能還保守了。
倆人一同離開化妝間,剛出門便撞上了之前也在評委席上的武指馬玉陳。
“楊導。”馬玉陳客氣的打了個招呼,隨後朝著張遠一拱手。
“張遠,我有幾句話想和你說。”
倆人來到一旁,馬玉陳遞上一支萬寶路,隨後開口:“張遠,我看你這內圈手的架勢純正,應該下過不少功夫吧。”
馬玉陳看的是細節。
剛才張遠的步伐輕盈,雙手雙腳交替並行動作順暢,絕不是臨陣磨槍能做到的。
“您抬舉了,都是雕蟲小技,我是亂打的。”
“伱可不是亂打的!”馬玉陳立馬笑呵呵的反駁:“步法,手法,身法,訓練有素。”
“我看你是有備而來!”
不像洪拳,螳螂拳,通背拳,形意拳這些廣為人知的拳法,自然門相對“小眾”些,而且歷史較短。
但自然門主要在閩南兩廣沿海一代傳播,馬玉陳又是香江人,見到南方門派的招式很自然的便生出了親近感。
“冒昧的問一句,尊師何人?”
傳統行當,包括,武術,曲藝,雜技能行業最講究師承,一般內行見面,開口盤道,最先問的便是師承。
但張遠沒法說啊。
說拼夕夕百億補貼送的,還是移動充話費送的?
他只得含糊不清的回了句:“不好意思,不方便說。”
“哦……”馬玉陳若有所思。
張遠模模糊糊的說法反而引起了馬玉陳的腦補。
俗話說俠以武犯禁,在那個全面監控和全國聯網還未形成的年代,社會上有不少不安定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出自習武之人。
83年帝都體育館比武,一上午就抬出去7個。
那一屆“雙手劍聖”於承惠老爺子也參加了,三招就刺破了對手的腿部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