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繼續問道:
“愛因斯坦大概是什麼時候去布魯克林郊區的?你記不起來詳細的時間不要緊,給我說個大概就行。”
CC眨眨眼睛。
開始回憶:
“福利院奶奶是在我十六歲時去世的,福利院也在那時候關閉,在那之後我就開始街頭流浪。我記得一直到奶奶去世前,我們還見過愛因斯坦開車從門前經過。”
“第一次看到愛因斯坦……我真的記不太清楚了,大概是我十二三歲左右。反正自從那之後,每年都能看到他從門前路過兩三次,也不知道他要去哪裡。”
林弦從茶几上拿起鉛筆和便籤紙,開始記錄。
CC十二三歲時,是1945年左右;十六歲時,是1948年左右。
也就是說。
【1945年——1948年期間,愛因斯坦曾經七八次出現在布魯克林郊區、路過CC所在福利院門口、開車前往某個地方。】
世人皆知。
愛因斯坦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普林斯頓。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在那裡居住,整個人生晚年都在那裡度過;甚至死也是死在普林斯頓,然後大腦被普林斯頓醫院的解剖醫生偷走。
理論而言。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理由,愛因斯坦是沒道理如此有規律、經常性、有目的前來布魯克林郊區。
那麼……
理由是什麼呢?
他一邊思考,一邊踱步,走到牆上懸掛的紐約地圖前,看著上面輻射狀排列的城市佈局:
“布魯克林……郊區……在這裡。”
他手指點著地圖上一個位置,回頭問CC:
“你們的福利院在這個地方嗎?”
“不,是在這個位置。”
CC也起身走來,踮著腳尖指著地圖上一個位置:
“我們確實是在這裡看到的愛因斯坦,但具體他開車去往哪裡,我們就不知道了……反正應該距離我們福利院還有很遠距離。”
“因為我們一般會看著轎車消失在視線後,才回去繼續玩耍,那時候他都已經行駛很遠了。”
“好吧。”
林弦點點頭,默默記下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