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裡,事情基本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眾人便開始談起接下來的工作的安排,鄭朝宗與平子澄抓緊時間問起蘇允該怎麼改造軍隊的事情,除了蘇允在說,其餘人也幫著一起探討。
說到後面,眾人便有些傷感起來。
此次鄭朝宗與平子澄去西北,阮川橋要遁入皇城司,韓幼安應該會去地方,留在京城的應該也就只有王抱朴以及畢太華了。
蘇門六子此次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再相見,再見的時候,恐怕也沒有辦法聚得這般齊整了。
感傷之下,蘇允揮筆寫下一首離別詩。
《丁卯別門生》:
鶴鳴堂前別玉驄,山河萬里各崢嶸。
守真當效寒鬆勁,海夫須磨劍氣橫。
靜理民氓織經緯,渡藏虎穴試霜鋒。
清瀾定海安雲塞,盛業何辭散赤衷?
此詩一出,頓時六子傷感變成了壯志滿懷,是啊,山河萬里各崢嶸呢,何必效那兒女狀。
畢太華喝多了幾杯,又聽得先生蘇允之詩,頓時逸興遄飛起來,慷慨寫下:
【金縷曲·六駿分鑣會。
鶴觴傾北斗,正霜天、雲麾列陣,六駿分鑣。
矮柏經冬猶勁骨,自守樸真玄道。
看海沸、鄭侯兵韜。
稚鳳清鳴安九郡,更阮郎潛夜渡津橋。平虜策,定波濤。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從來、畢郎珠履,氣吞虹蛟。
最憶蘇門傳燈處,夜雨松窗論道。
忍重看、征衫如縞。
萬里關山同此月,待捷書共寫凌煙稿。
鐵笛起,破寒曉!】
此詞一出,眾人盡皆喝彩,此詞化用六個典故,分別用來形容六子。
矮柏經冬猶勁骨取自松柏後凋之典故,以形容矮小堅韌王抱朴;
看海沸、鄭侯兵韜化用投筆從戎典故,以誇讚鄭朝宗軍事無雙之才能;
稚鳳清鳴安九郡則是化用召伯甘棠典故,以稱讚韓幼安之治世之才;
更阮郎潛夜渡津橋化用張騫鑿空典故,以形容阮川橋遁入皇城司之舉。
平虜策,定波濤則是宗愨長風典故,形容上將軍平子澄有定海神針之能;
千金散作甘棠召,算從來、畢郎珠履,氣吞虹蛟,則是畢太華喝多了自誇春申珠履呢。
嗯,有些不要臉了,但也很巧妙,而畢太華也沒有忘記先生蘇允,在最後寫下: